本报讯 在2012年陕西“两会”上,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成为人大代表关注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要求,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工资指导线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兑现和劳酬同步,采取财税支持政策解决个别行业职工收入偏低问题。力争90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优先解决在城市出生的非城镇户籍青少年落户,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
据统计,作为劳务输出大省,陕西2009年全省农民工总数有642.9万人,其中68.8%属跨省务工,200多万人在省内务工。全省80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超过390万人,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66%。
城镇化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是必须的,因为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如何在城市发展当中解决发展有序、合理发展,使现在进来的农民工成为市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来开会之前,我又把我的建议仔细看了一遍”,省人大代表、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李豫琦期待,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80后”和“90后”已经占到我国农民工总数的60%。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市。李豫琦说,城市发展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今年是个新起点,应该给他们更多关注。
使农民安心扎根城市
要使农民安心扎根城市,就要想办法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省人大代表、副省长景俊海表示:“发展县域经济非常重要,可就近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通过产业集聚来吸纳人口,如果一个小城镇产业集聚了,同时公共服务也完善了,就会很有吸引力。
渭南市代表樊存弟建议,“我们要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切实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从城市自身来说,要按照现代化标准,针对城镇的特点,安排好给排水、供气、供电、道路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从城市管理者来说,就要充分尊重农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升农民的技能和素质,使他们在小城镇建设中成为创业的主体。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农民工流动当中的户籍问题,给他们同等的市民待遇;还要充分考虑在城市化进程中保证长期有序和持续稳定供应就业岗位。
关注留守儿童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留守儿童约130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11.8%,这些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缺位。2011年我省启动了妇女儿童民生项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投入200万在该省留守儿童多的县区创建15个“儿童成长家园”,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可以在专业教师、儿童心理学家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然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他们愿意千里迢迢的去大城市谋生,而因为入学等问题,必须将子女和老人留在老家。每年春节短暂的团聚之后,又要长时间的分开。
宝鸡市黄军侠代表说,随着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进城务工,造成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增大,尤其是乡镇合并后,农村学校数量压缩,留守学生上学途中隐患较多,需引起政府部门足够重视。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