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南市下岗女职工程俊英,丈夫出走,她与女儿相依为命,生活无来源,但握着工会送来的春节慰问金,她感到格外温暖。去年考上江西财经大学的李洋博是陕西红星化工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子弟,母亲没有工作,父亲遭遇车祸,沉重的医疗费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渭南市总“金秋助学”的承诺,让他们全家放宽了心。职工王建铭家中发生火灾,贵重物品烧成灰烬,市总领导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前去看望,送去了衣物和慰问金。
对于渭南市许多职工来说,这个冬天并不“冷”。2012年春节前夕,渭南市总工会“两节”送温暖活动逐步升温,筹集资金500万元,将温暖送进1.5万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心里。
据悉,渭南市总工会开展双节送温暖活动已持续21个年头,共筹措救助资金3600万元,救助困难职工23.8万人。如今,渭南市总全方位开展帮扶工作,已形成冬送温暖、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等帮扶品牌,使困难职工真正实现了困有所济、病有所医、学有所为、权有所维。
“每一次温暖的送出,都意味着一份关爱的持续,一份真情的传递。”渭南市总援助中心主任杨丁旺告诉记者:“除了送温暖的传统品牌,我们尝试探索更完善的帮扶工作新模式,把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渭南市总援助中心形成了以市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为重点,培训站为补充的工会就业培训网络。与驻渭南的60多家企业建立了劳动用工信息网络,吸纳下岗失业人员8250人。同时,深入开展“企业不裁员”承诺和农民工援助行动,全市1817个企业做出不裁员承诺,涉及职工26.7万人,共援助农民工20.4万人。
元旦刚过,两张送温暖工程统计表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统计表便下发到渭南市各级工会,针对困难职工生活保障状况的专题调研开始了。各级工会重点走访了近百家困难企业,对2000多户困难职工进行了入户调查,将全省困难职工生活状况、致困原因等全部录入电脑,实行动态管理。
“把紧急救助与平时救助相结合,形成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渭南市总不断努力的目标。建立困难职工档案19980份,全部录入帮扶管理系统;建立应急救助机制,每当职工患大病或发生水灾、火灾、矿难等不幸时,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倾听诉求;在金秋助学活动中,组织开展了“捐一天收入,献一片真情”、银企联手资助百名学生行动、劳模爱心助学等活动,同时对42名特困生,实行全程跟踪帮扶,直至大学毕业到选择工作岗位;建立爱心医院、爱心药店、爱心超市。凡持爱心救助卡的职工,在爱心医院就医,在爱心药店买药享受一定优惠。在爱心超市每月可领取一定数额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情感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