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大年初一中午,从西安出发的时候,天上还飘着雪花,等赶到华阴境内,灰蒙蒙的太阳开始照耀白雪皑皑的华山。一脚踏进华阴农场的场部大门,正在值班的农场场长曹国梁和工会主席王勤庆等领导以工作的状态接待了记者。“03·8”渭河水灾时记者是第一个到农场采访的省报记者,值了一夜班、身披黄大衣的曹场长虽然面带倦色,但见到记者像见了老朋友一样,高兴地聊起了职工的收成和农场的变化。记者想先到职工家里坐坐,曹场长却邀请:“受灾时你来过,今天过年又来到农场,应该先四处转一转。”
客随主便。走进职工家属区,房子还是与农民一样的老房子,家家门上彰显着企业文化内涵的春联才显示出这里与周围农村的不同来。见到休闲知足的职工,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都热情地与记者握手、寒暄,一股股亲热和谐的气氛在彼此的心间涌动。记者心里不禁感慨:与职工过年的感觉真好!
瑞雪兆丰年。车子行驶在笔直的农田道上,旁边是绿油油的麦田,雪似乎没有盖住麦子,才展示出冬季难得一见的成片成片的绿色。王主席说,这是麦子,又不是麦子,是小麦种子田。为了提高职工收入,近几年农场提倡大家把精力用在优质麦种上,除了口粮田外其余都是种子田,这是农场经营方式的一种变革。从打深水井到硬化田间道路,再到开发种子产业、建大樱桃产业园、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华阴农场不仅在灾后重建了一个新农场,而且近三年来保持了经济收入与职工收入的同步增长,2011年农场实现利润和职工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29%和16%。临近下午17时,农场的鸵鸟王生态餐厅里已是宾客满厅,杯盘交错,一派团圆喜庆的氛围。地热供暖循环系统既环保又暖和,农家小院式的“篱笆包间”透着浓浓田野气息。餐厅主管王丽辉告诉记者,今天中午一顿他们餐厅就接待了近500人,下午的人更多,初二的饭菜现在已经预定完了。看来,如今的农场职工和附近的农民也与城里人一样,把与亲朋团圆的场所从家里搬到了酒店。职工过年团聚方式的转变,不正是农垦职工生活发生变化的真实写照吗?
转够了,看美了,记者便来到退休职工贾瑞雄的家里。2003年记者采访灾区时,贾师傅还是一名基层干部,陪了记者几天,看到记者走进门,他埋怨农场领导没有提前告诉他记者要来。他客气地撵走了几个给他拜年的年轻职工,把记者请上餐桌。老贾的老伴是陕南人,招待大家用的是陕南习俗。近几年陕南菜在西安很流行,在农场能吃上陕南菜,真有口福。
边吃边喝边唠,没有暖气的屋子便充满了暖意和欢笑声。老贾在农场干了一辈子,退休了退休金拿到1500元左右,要比其他行业的退休职工低好多,对此老贾却很知足,他说他比农场领导拿的钱都多。农垦行业是弱势行业,农垦企业是低收入企业,这是不争的事实。华阴农场虽然这几年通过改革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包括场领导在内的管理人员的月平均工资只有997元。老贾心强好胜,不愿意给记者说自己的困难,其实他和老伴都有病,那点退休金不够药费钱。老贾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下岗了,二儿子和三儿子在农场工作,收入也不高,三个儿媳妇都没有固定工作。春节前,省国资委领导、省农垦集团公司领导和工会分别来慰问老贾等困难职工。各级领导和组织、农场领导节前先后看望了200户职工,而华阴农场总共才600多户职工家庭。农垦职工普遍困难的情况由此可窥一斑而见全貌。
自己再困难,老贾操心的还是职工的事。他说今年国家又要给退休职工涨退休金了,他和老伴都很高兴,而职工涨工资要靠企业自身,农垦企业收入本身就低,如果不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提高职工收入就是一句空话。在经济短缺时代诞生的国有农场的体制、机制改革又不是企业自身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农垦企业的困难和困惑就在此。”老贾在大年初一的酒桌上道出了农垦职工的心声。
离开老贾家,零散的、璀璨的烟花开始照亮农场的夜空,匆忙的一天在烟花的祝福中就这样美丽地过去。听了大半天职工的心里话,喝了一肚子的美酒,记者走在田间大道上,心里期盼着农场职工的生活也能像天空盛开的烟花一样灿烂起来。 本报记者 阎冬
本报记者在退休职工贾瑞雄(右三)家中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