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最乏味”的今年的春晚又过去了。尽管不看春晚也有好几年了,但对它的期望年年落空,却年年充满期待。
每年都有的这一个春晚,已经延续近三十年。当年的春晚是在刚刚改革开放,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匮乏的时候。那时的电视对于普通民众还是一件奢侈品,如今遍布寻常百姓家的电脑还是存留在科幻电影中的事情。那时刚刚走出封闭的人们主要是通过为数不多的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一家老小早早准备好年夜饭,就等着春晚的登场。尽管当年的春晚舞台、布景很简陋,演员化妆谈不上多么高明,但人们在其间还是看到了生活的乐趣,看到了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挞。所以,当年我们这代人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在单位的值班室,不管是面对黑白还是彩色电视,大家围坐在一起无不看得津津有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晚也一步步走到了末路。今天的人们再看春晚,早就没有了激动和好奇,很多人甚至早已不把春晚当回事,即便是这样,央视还是每年起劲地大肆宣传,甚至动辄几千万不惜血本的花销,把晚会舞台搞得无比华丽奢侈,不惜用各种手段来渲染春晚,竭力想扩大春晚的收视率和收视效果,但其收效众所周知。
许多人因此断言,春晚已走到尽头。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是老面孔太多,有人认为是节目花样缺少变化,但大多将原因归结为社会多元化和娱乐多样化带来的冲击。笔者不否认上述因素的影响,但我同样认为春晚的人气丧失,还在于无处不在的铜臭味道,更在于春晚失去了文艺基本要素的“真”——没有真实反映急剧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没有反映变动中的民众的真实生活。前不久,那位“春晚临时工”揭露出的以往春晚贺电弄虚作假的丑闻,直让人有张口吃到苍蝇的感觉。
为写这篇文章的缘故,我今年还专门看了一下春晚。但感到尽管做了一些值得肯定的创新,譬如去掉了那些臆造的“贺电”,不惜砍掉广告舍掉七八个亿的收入,但这些表面的改变依然不能掩盖住内容的苍白,依然虚假的灯红酒绿令人厌烦,更遑论个别节目明目张胆的蹩脚剽窃。试想,当那些甚至怀揣绿卡的“名人大腕”装腔作势地在台上作秀之时,真正的劳动者还在为买不到车票回家而发愁,还在为这个年过后去哪里打工而忧伤。而观诸现实,就在今年春晚上演当天,深圳就又出现了动用武力强行拆迁的闹剧,而山东那位刚被揭出的副省长贪污竟创90亿美元,情妇多达46个。试想,当这些无数的草根的苦痛无处申冤而呻吟时,还有多少人冒着严寒险阻奔波在回家的旅途。比起春晚里那人为着意营造的欢庆和嬉闹,他们只能觉得这个春晚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看到的只是少数人的盛宴,只是别人的微笑。
我以为,在亿万民众奔波一载共享难得团圆的时刻,真正的春晚还是需要的,虽然要求一台晚会承载过多的重负是强人所难。但它毕竟仍是一台全国民众最为关注的节目,它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有洗心革面的必要。形式上它理应简朴而隆重,自然而大方,而不只是极尽奢华,粉饰太平;内容上它不能回避现实,应该富有文化批判精神,敢于反映民众的所思所想、民众的苦恼和忧愁;能不能在一年的忙碌之余,最起码通过这个平台官民一起来共同盘点一下我们社会以及改革的利弊得失,在只有共识网的时代寻求社会新的共识。因为真正的中国的希望不在灯红酒绿处,而是漫天风雪中火车站广场上那些携妻引子焦急无奈的候车人。他们既是社会的脊梁,更是现实版的中国。能反映他们所思所想所苦所乐的文艺,何患没有拥趸者。
(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