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就业·就业 关注节后用工”专栏,旨在“零距离感受求职”、“零距离感受招工”。通过记者深入一线,到求职的大学生和进城务工者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求职要求;到企业中去,了解他们对劳动力的需求;到求职的中介部门,看他们的中间环节如何运转,有何问题需要呼吁和支持。从而认真调查、深刻剖析就业问题,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月7日早晨8点,李秀芳已在西安市丈八东路人力资源市场等待了半个多小时。市场里的农民工有的三三两两蹲着聊天,有的在门口张望着来往的人群。零下6℃的气温和着寒气逼人的风,迫使李秀芳来回踱着步子。衣着光鲜的雇主,踏入市场大门时四下环顾的眼神,如同一块无形的磁铁立即吸引了等活的农民工。“我啥都能干!”李秀芳边冲向雇主边喊着,好不容易挤入包围着雇主的人群,却被“只找男的”这一硬性条件排除出人群。
李秀芳今年43岁,家住咸阳市长武县,家中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苹果园,可近年开始腐烂的果树让他们的生活日渐窘迫。“栽新树苗等的时间太长了,日子可不等人。”李秀芳说,家中只剩患病的爱人和小儿子料理园子,她主要负责外出务工挣钱。两年前遭遇车祸,这给她的左脚留下了后遗症,一旦受寒遇雨就会阵阵发痛。李秀芳怀里抱着装有热水的大塑料杯,一边说着一边看着门口是否来了新雇主。在陪同李秀芳等活的一个多小时里,记者整条腿和脚已被冻麻木,而李秀芳脚上只穿着单薄的白色旅游鞋。
打扫卫生、刷墙、洗碗……李秀芳可谓是行行都行,在她看来,只要肯出力啥活都能干。随着年龄的增大,李秀芳找活越来越难了,有些雇主担心她做不了体力活,手脚也不麻利,更年期影响工作态度。市场1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站满了等待工作的农民工,他们身后两间大房子里生着火炉,但围着取暖的只有几十个人。一位木匠背着手说:“在里面抢不上活,院子里一进人就能看见。”李秀芳对此点头同意,他们对“雇主”有着敏锐的嗅觉,一旦发现便蜂拥而上。去年刚开始进城务工的李秀芳,抢活时还被别人拉倒过,如今的她却已是“捕活老手”了。
中午十一点半,李秀芳仍没找到活。“春节刚完,雇主太少,能有一天60元的活都不错了。”从大年初六开始在人力资源市场找活的她,目前只赚到280元。眼看就到中饭时间了,李秀芳还是坚守在市场里,她告诉记者,找不到活就不吃中午饭,等晚上回旅社泡袋方便面就行了,连着三四天找不到活的日子,也是如此度过。身边一位来自陕南商南县的女工友说:“女的找活不容易,工资也比男的低,遇上好雇主管上一顿饭,能省饭钱最好了。”在很多女性农民工眼中,厨娘是最好的工作,不但工期长,而且包一日三餐。
下午一点多,一位骑着摩托的雇主刚一进院子,李秀芳便一个箭步冲到跟前,争取了十多分钟,又悻悻回来了,“找木工呢,我没那技术。”顺着她指的方向,记者看到院子里有按不同工种分有区域,可农民工们并没有按区域等活。丈八东路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人员付煜说,每天在市场等活的农民工在900人左右,年龄都在50岁以下,每个月用工率基本为40%,对于农民工们不安区域等活的情况,他们也很无奈,“出来挣钱不容易,都想抢活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三点,李秀芳等五位女农民工跟着高新一酒店工作人员上了面包车,她开心地说:“能吃顿好的就更美了。”酒店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还处于节后余热期,饭店洗碗工不够用,就招些短期的农民工,既方便又便宜。看着小车驶出市场,身边一农民工说:“有活干就好,能挣一点是一点。”
本报记者 王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