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刚过,位于西安北郊凤城七路的张家堡劳务市场也重新火热起来,很多农民工在此等活,完全抵消了冬日的严寒。
事实上,该劳务市场已经搬迁至更北的车家堡,只是农民工们已经习惯来到这里。2月7日早上8点,这里已经聚集了一百多名农民工,他们或坐或蹲,等待着雇主的光临。劳务市场里甚至有很多人摆摊,卖些便宜的衣物和商品。可接下来的几个小时证明了劳务市场供大于求:大约半小时到四十分钟才会来一辆车,下来一位工头或者老板,农民工们立即上前将其团团围住,最后经过筛选,几个“幸运”的农民工才坐上车一同离去。
来自兴平的陈勤革今年四十二岁,见到他的时候他正蹲在墙角抽烟。“我早上七点就过来了”,他憨厚地一笑。他说他年前才从浙江打工回来,以后就准备在西安干了。“那边成天吃米饭,还是不习惯”,他撇撇嘴,不过他并没有预料,西安的劳务市场竞争也是如此激烈。
正说着一辆面包车开了过来,陈勤革急忙中断了对话,和其他农民工们一起挤上前去,但是他瘦小的身躯却挤不进人群。“哎,年轻就是好。”他看着年轻的后辈只能又退回来。平时,他每天去建筑工地当小工可以拿到100元,“我没技术,只能当小工,要不然能多拿上二十块钱呢。”陈勤革有点后悔没多学点技术。
一转眼时间已经中午。陈勤革当天的运气不是很好,没有什么收获,所以心情不是很好,有些沉默。问到出来打零工的原因,“为女子么,上学不得要钱”。他的女儿在兴平上高中,明年就高考了,“学习好得很,能考一本”,谈到女儿他才一扫之前的郁闷,眉飞色舞地说着。我们来到市场里的一个面皮摊,陈勤革边吃面皮边谈着女儿的种种,“她啥都好,我就给她说平时买啥都行,可她懂事得很,不乱花钱。”
这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都干短期工,也就是一天一结账,他们认为这样可靠一些。陈勤革觉得这样不好,“还是干长期的好,你短期就攒不下钱么。”他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你看你每天要吃饭、坐车,一天挣个一百能剩多少?反倒不如干一两个礼拜的,娃上学要钱么!”他干一星期的活也能拿上个六七百元。
聊着聊着到了下午三点半,一辆轿车开来,陈勤革早早就挤到了车门口,包工头下来问他能否胜任油漆工,他犹豫了片刻说“能行”,说定了一天110元,干一个礼拜之后,他便和包工头一起离开了。不知道他是否真的会油漆,但还是祝他好运。
在这样自发的劳务市场,农民工们找零活只能靠等待和运气,但每次机会他们都非常重视。他们不太在乎干什么,只在乎能拿多少钱,就像陈勤革中午吃饭时说的:“只要娃好好上学,我干啥都行。”
本报记者 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