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群·
我没有口福,不爱吃肉,就喜欢吃素食,每天只要能吃上一碗软面,就心满意足了。
户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自然环境极佳,产出的麦子,穗大而厚实,磨出的面粉白而细腻,做出的面食幽香而筋道,含有丰富的营养。从画展街向东走,就有一家软面馆,经常是顾客盈门。我每次去县城,都要去那里吃一碗浆水软面。
西安一家软面馆是这样介绍户县软面的:放在你面前的面条,宽约两指,长约两尺,冒着热气,散着幽香,用白颜色的大老碗盛着。散着天然的麦香味,幽幽的、纯纯的、油油的、酸酸的、脆脆的、有点辣辣的。总之,是一种面香、菜香、肉香、豆腐香、料香混合到一起的浓郁香味!这只不过是感觉和味觉印象,真正体现美味的感觉还是吃到嘴里的那种味道。一筷子面条进嘴,软软的、滑滑的、筋筋的、粘粘的、润润的、满满的,喷香的感觉通过你的味觉和嗅觉,让你感受到活得充实和滋润。你若是吃的干捞面,一大碗下肚,会马上感觉肚子里充盈实在,不松不紧,不涨不空,再喝点面汤,原汤化原食溜缝子,那更是实惠和舒坦;你若是吃的浆水面,大碗最上面盖帽的那点翠翠的、嫩嫩的小蒜苗或者小韭菜的卖相和香味就够你陶醉和享受的了!只要你吃过一回,便会留下深刻印象。
户县软面并不难做,大凡关中女人都会做。我的母亲便是做面食的一把好手。母亲做软面时,先爬上梯子到楼上,从瓮里取一瓢精粉白面,下来倒在一个瓷盆里,再舀一碗水,给里面放上一点盐,然后把盐水倒在面粉里,调成絮状,反复地用手揉均匀,揉得光光的。随后把揉好的面放在盆里,上面盖一块湿毛巾,放上1至2个小时。
此后,我看她把面放在案板的中央,取出擀面杖开始擀。那擀面杖有1米长,胳膊一般粗。擀面杖随着母亲双手的节奏,后退一点儿,又前进一点儿……面团就渐渐变成了一块圆饼。擀到大概有半筷子厚时,再用菜刀隔着擀面杖(用刀顺着擀面杖)“犁面”。把面犁成二指多宽,或者裤带宽,用手扯均匀,随手丢到开水锅里。煮开后,下点青菜再煮开即可。母亲告诉我,锅开后不能用凉水点,否则,吃起来就不滑润啦。她用筷子把面条捞到大老碗里,把浆水汤放在另一小锅里烧开后,用汤勺舀入面碗中,加些油,放些盐,再放些炒好的蒜苗或葱花,或韭菜,就好了。吃一碗母亲做的热腾腾、香喷喷的浆水软面,心里感到十分舒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户县软面”这一特色品牌饮食,也会像农民画一样,受到人们的青睐。我相信,它将会走出陕西,迈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一饱口福,感受一下中国画乡人浓浓的友情!
(陕煤建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