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们学校第二批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学院本身开设这个专业时间就比较短,这个专业我们想招聘一个一本或211工程大学的学生。”2月7日,在面试现场,看着对面的应聘者贾宏,西安昆仑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岳春岩说道。
面对岳春岩丢出的难题,贾宏并没有打退堂鼓,拿出自己所有的获奖证书、成绩单和自己在校期间的小发明和小创造,不断“推销”着自己。尽管岳春岩一句话也没说,但从她赞赏的眼神中似乎能看出她对这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男孩有了好感。
“这个学生只要我问他一句,他就能用十句话来回应我,他的灵敏度很好,善于与人沟通,最重要的是在自身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懂得为自己争取。”在岳春岩看来,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也是进入大型企业的敲门砖,但其自身的职业素质才是企业更为看重的。
学生误区多、更现实
“我是西交大毕业的。”“你能给我开多少钱?”“为什么你们的待遇要低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每当听到这些对话,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人力资源总部的工作人员就很头疼。
一个成熟的企业往往是因岗设人,要看你能干什么,而不会去因人设岗的。毕业生不会陈述自己的优势,而往往对企业却提了许多要求。“大部分的学生都更向往像一汽这样的大企业,而对我们这种专门生产汽车零件的公司存在误区。”一些学生来应聘时,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吗?”这让人感到现在的毕业生功利色彩太浓,他们并没有能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而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工资水平上。
在法士特,研究院里的研发人员年均收入在八九万元以上,五险两金(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研究院里30多名中层干部全部都是年轻人,研究所所长也是2003年西工大毕业的研究生。“我们给年轻人提供很好的机遇和平台,进公司几年后,待遇收入不比主机厂公司差,但这些学生大多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对于要和主机厂进行人才争夺,法士特人力资源总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很遗憾,“这些学生是不是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下行业后再做决定,冷静地思考,不要过于现实。”
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请问你们要博士吗?”“不要,因为我们不是纯搞研究的单位。”“那按照硕士研究生招录行吗?”“这个……”这是许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会遇到的情况。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高学历者不是为了学习专业,而是为了一个高学历而考试学习,专业学而不用,目的只是延缓就业。
找工作时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学历很高,但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往往看到企业待遇还不错就闷头往上冲,殊不知企业最不喜欢这样的人。“企业需要的是人才,尤其是建筑性单位,专业性较强,应聘者一定要多了解单位的性质、特点,而不要为了找工作而盲目投简历。”中铁一局集团公司人才管理科一岳姓科长说。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