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本独具色香味的散文化文学读物

——读刘俊华《品读集》

2023年09月17日

《品读集》应该是刘俊华先生出的第六本书了,在此之前他出过散文集《寻觅》和《爱的旅途》,诗歌集《屐痕集》,报告文学集《爱的心路》,评论集《读书絮语》。在鸿学大儒或著名作家那里,这个数字丝毫不会让人惊讶,但当有人告诉你,这是一个从小因家贫没有上过一天学,仅仅靠在部队扫肓班识得几千个汉字的人的写作收获时,你就不能不心生敬佩。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位于西安建国路71号的陕西省作协大院中,我就经常见到一位面容清俊、中等个儿的人常来找《延河》杂志的诗歌编辑雷乐长先生,一次两次见得多了,我就问雷兄:“这个人是谁?”雷乐长告诉我:“你问的是刘俊华?老汉爱写诗,是西郊一个工厂的职工。”当时很疑惑:明明只有三四十岁,乐长怎么叫他“老汉”,是不是他搞错了?直到将名字和人对上号,我才知道他只是长得面嫩些,即使在当时也快六十岁了,怎么不是“老汉”!特别是相对于当时才四十出头的我们这些人。

在省作协工作的三十多年中,我认识了一批又一批陕西的业余作者,在他们当中才华横溢、文学起点很高的人有之;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刻苦,终成正果取得较高文学成就的人有之。但除了极少几个人坚持下来,以至走到今天,多数却是昙花一现,你刚刚为他们光明的文学前途而高兴,他们却永远从你眼前消失了。有的走入仕途当官了,有的孔雀东南飞,到广东、福建沿海另谋更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了,有的却去经商或办公司,或当专业户,这些都无可厚非。当初走进文学门是出于爱好和对作家的神秘感,一旦进了文学门,才发现文学这个行业苦且累不说,更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的利益。如刘俊华者,从1956年在《西安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开始,五十多年对文学的痴心不改,始终甘作一个既不能大红大紫,又不能发财的文学“票友”(毛锜语),实在罕见。

在各种对刘俊华形象的描述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走哪里,就写到哪里”和“他走到哪里,就请教到哪里”的贬赞夹杂的评价。首先它和我印象中的刘俊华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其次它透露出刘俊华作为一个文学票友或一个人身上最可宝贵的品质:谦虚好学和勤于写作实践。从《品读集》(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报刊情缘”栏目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是那样求知若渴,一点一滴积累着文学写作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又可以知道,他是那样尊敬自己文学之路上的每一个曾帮助过自己的编辑老师的。一生求知向学,一路走来,从不忘记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知道感恩,这在当今的社会,是一种多么宝贵而稀缺的情感和道德品质,多么高尚的做人境界!

《品读集》收集的主要是刘俊华离休后,担任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审读工作期间所写的审读报告和相关报刊评述文章。薛耀晗先生已在《勤奋者永远年轻》一文中作了中肯而深入、具体的评价,在他之外笔者再拿不出更好的意见。这里要说的是,在我这个局外人的印象中,报刊审读制度是党和政府领导和监督报刊方向、路线、方针、政策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对于审读者来说又是一项枯燥、繁难的社会政治义务。试想,一个人每天面对同样的几种报纸刊物,喜欢的不喜欢的都要看,几年、十年坚守如一,这是多么不容易啊!然而,刘俊华却乐此不疲,不仅坚守着,而且从中得到了无限的乐趣,把它当做学习的好机会,当做提高写作水平的极好机会。他不仅把党的政策、方针精神渗透到报刊审读中,还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融入审读报告中,文采斐然,语言生动,一些文章可以当有针对性的评论文章阅读,另一些文章本身就是一篇情感饱满,文字优美的散文,实在难得!这时再想起他周围人关于他“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走到哪里,就请教到哪里”的评说,就会发现它是多么生动、形象。笔者向来认为,所谓文坛,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有贾平凹、陈忠实、红柯、叶广芩这些红花,也有如刘俊华这样的绿叶和小草。我们赞美红花,同时也不应该轻视更大量的绿叶和默默生长的小草。刘俊华,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矢志不渝、执著坚贞的文坛票友!《品读集》,一部自有其独特色香味的散文化的文化、文学读物。 □李星

上篇:没想到他有这样的文学追求
下篇:我们不应成为物质的奴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3/20120316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3/16/16281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