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深情洒满邮递路

2023年09月17日

马小军,一名在山间小道上默默穿行了16年的乡村邮递员,用平凡和坚守为乡亲们鸿雁传书。16年来,他骑坏了两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行程超过20万公里,从未发生过一例投递失误……

从周至县城出发,沿着108国道从秦岭山谷往南75公里,就到了板房子镇。从镇中间穿过的108国道是这个夹在山岭中的乡镇唯一道路。秦岭山中有很多这样的小镇,没有任何特色,更没有令人停留的欲望。临街的店铺零零落落地开着门,但冷冷清清的街道上却难得见着一个买东西的人。

马小军,这个西安市西南最边缘小乡镇的邮递员,每天要负责板房子镇、厚畛子镇方圆1318平方公里范围内70多个自然村的投递工作,每趟投递路程100多公里。十多年来,一同长大的伙伴都相继走出了大山,而他却一直坚守在这里,担负起西安市周至县板房子镇邮电所邮递员神圣的责任。用16年的跋涉,书写着传邮的漫漫征程。

在板房子街道开农家乐的张心爱告诉记者,这些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粮店、银行、税务以及大多数服务性行业都像众多外出打工的人们一样,纷纷离开了这个贫困的小镇,最后只剩下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妇女。对于马小军为什么一直留在这里,没有离开,张心爱只说了短短一句话:“他大概是太爱这身绿衣服了吧。”

有了这样的投递员 大山深处不寂寞

“中国邮政”的牌子醒目地悬挂在已经有些朽的木门上,这里就是马小军工作的场所。3月20日早上9点40分,记者赶到板房子镇邮政所时,马小军正在分拣邮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每天上午11点半左右,板房子镇和厚畛子镇的所有邮件从县局分送到这里,我整理好当天要投递的报纸和信件、包裹,然后逐一登记,脑子里梳理一下最佳线路,马上出发。”马小军说。

下午1时30分,马小军将板房子镇、厚畛子镇23个村委会订阅的《人民日报》、《半月谈》、《陕西日报》及私人邮件等分装到投递包,捆放在摩托车后架上。“可以出发啦!”他动作利索,笑呵呵地说。和往常一样,马小军当天将西边一些村子送完后,次日穿插新来的邮件再送东边的村子。

退耕还林后,板房子山区绿树环绕、碧水蓝天。一路上,除偶尔遇到一两名赶牲口的村民外,逶迤在山间的村路更是空旷寂静,只有马小军的摩托车声久久回荡。

“好多时候,路上遇不到一个人影。”马小军说,这时候唱个歌,会感觉舒坦一些。

乡村投递员和城市投递员最大的不同就是所走的路,一个是颠簸的土路居多、一个是平坦的柏油马路居多。马小军的邮路不仅羊肠小道居多,还要跋山涉水。

不到半个小时,马小军就遇到了第一条河流。“这里本来有桥呢,可是去年洪灾给冲毁了,现在只能从村民搭的木桥上过,摩托车只能停在桥边。”记者看到木桥只由三根木头排列固定在一起的,人走上去不停地摇晃。

马小军扛着邮包小心翼翼过了桥,指着眼前的山路:“从这条土路上山,就是长坪村了。”山路虽然不算陡峭,但崎岖不平,路中间偶尔突出的大石头会让没有走惯山路的人绊上一跤。“以前桥好着时,我就骑摩托车上山,从摩托车上摔倒是常事,去年年底一次雪天我就从车上摔下来过,裤子都破了。”马小军怕记者不习惯走山路,一路叮咛记者小心。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山路,下午2点40分,马小军来到当天投递的第一个村——长坪村。“小军来了,赶紧屋里坐,歇歇脚、喝杯茶再走!”马小军一踏进院子,长坪村村主任王光燕热情地迎了过来,又是递烟又是让座。

赶了1个多小时的路,只为村委会送了几份报刊。

几句寒暄过后,马小军又向庙沟村飞奔而去。庙沟村位于云龙沟深处。山路最宽的地方不足1米,最窄仅30厘米,路两边陡峭的悬崖让人不寒而栗。纵然春天的气息已经让山谷换上了新衣,可记者坐在马小军的摩托车上,除了担忧却没有看风景的心情。

(下转三版)

肩扛邮包送信去

上篇:广告
下篇:安全生产法修订稿今年将提交审议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3/20120328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3/28/16321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