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是需要社区管理人员不断探索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建设和谐社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结构形式转变,要求建设和谐社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的结构形式逐渐从原先的单位制结构向社区制结构转变。因此单位对人的组织作用逐渐弱化,而作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社区对人的组织力随之大大加强。
(二)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需要建设和谐社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总量增加,而且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渴望有适合学习、交流、愉悦身心的机会和场所,渴望享受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消费。
(三)社会各类矛盾多发,要求建设和谐社区。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发展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社会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各类矛盾出现多发现象。
二、深刻理解建设和谐社区的目标任务和根本内涵
(一)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区环境。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居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抓起,解决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
(二)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区环境。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均衡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要重视和保护社区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社区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切实解决。
(三)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建设和谐社区,就应当使一切有利于社区进步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更大地激发居民群众的创造激情和活力。
(四)切实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由居住于该社区的居民共同创造的,体现着社区居民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涉及居民的知识、信仰、艺术、情感、道德、习惯以及社区居民从中获得的各种能力。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内涵就是社区文化建设。
三、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夯实基础,全方位建设和谐社区
(一)推动社区净化、绿化、亮化、硬化设施建设。通过社区楼(院)长抓好居民住宅区的立体环境建设,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努力营造整洁、优美、舒适、温馨的社区环境。通过组织和发动居民群众开展社区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培养居民的健康卫生意识,有效治理社区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同时,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养成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行为的自觉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社区建设的主题就是服务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尤其是关心社会困难群体。社区建设必须不断改善居民生活,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建立居民相互关爱、扶弱济贫、恭让谦和、遇事协商的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社区建设要以居民自治为方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起“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管理格局。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社区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工作落实到基层社区,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社区,逐步形成崇尚科学、邻里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总之,建设和谐社区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第一要务,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把社区建设成为文明的乐园、美丽的花园、舒适的家园为总要求,竭尽全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居民群众深深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凝聚民心,为和谐社区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