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传统的祭奠方式,而绿色、低碳、环保的祭奠方式被广泛采用。近几年,低碳环保是新兴的生活概念,在生活中做到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越来越多的祭祀网随着清明节的临近,热闹起来。现在有很多祭祀网站,市民只需注册成为会员,按照提示便可为亲人建立一座永恒的网上纪念馆或网上墓地。在网上祭拜时,可以选择点歌、上香、点蜡、烧纸、上供、献花、祭酒等方式,还可以发表留言、祭文、上传相片等。
创建家谱、完善宗祠、搜索姓名、上香……3月26日,家住西安高新一路的李文辉忙着在网络上摆好祖宗牌位,这是他今年清明接触的新方式。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弟弟在国外,姐姐在上海,往年清明还回来,可工作忙,路途远,近年很少回来祭祖了。”李文辉作为家中唯一在老人身边的儿子,没少听父母唠叨。在父母看来,再忙也不能忘本,这个“本”就体现在对祖先的尊重和思念。清明节买纸花、纸车、纸人等物品,拿到墓地烧香焚烧,身体力行才够真诚。李文辉说:“每年清明,光祭祀品都要花费500多元,姐姐弟弟不在,爸妈也不高兴。”这样的烦恼,被“网上祭祖”化解了,不仅解决了距离远不便回家的问题,也省了不少费用,更是祭奠新风尚。
同一个低碳清明节,不同的环保祭奠方式。清明节马上放假回家的大四学生高艺,决定倡导家人过个别样的清明节。关掉电灯、电脑、电视机等,一家在20时30分准时切断家里的电源。高艺解释道,温室效应逐年严重,地球的能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的,要先保住家园,才能有美好生活,所以更要倡导节能祭祀。她说:“我很想念我的爷爷,可祭祀并不注重形式,更重要的是心。”
除了网上祭祀和节能祭祀,祭奠祖先还有更多方便、低碳的方式。如“家庭追思会”,即在家中组织家庭成员召开追思会,回忆先人的抚育之恩等,向后人讲述先人生平事迹,激励家庭成员奋发向上;“鲜花祭奠”是指购买鲜花献于故人遗像前,代替以往的燃放爆竹、烧纸钱的方式;“植树、种花祭奠”,为已故亲人、伟人、英雄植树种花以寄托哀思,此种方式低碳并且环保;“代理祭奠”是指在外乡的人,不能亲自祭拜而委托殡葬服务机构,代其进行悼念扫墓。
在清明祭扫高峰来临之际,省民政厅也开展了“行风建设”月活动,倡导殡葬新风尚。记者了解到,依照省民政厅制定下发的《2012年清明节工作方案》安排,“行风建设月”活动中,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都将成立清明节祭扫活动协调指挥机构。设置了36个观察点,在清明节的3天时间里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掌握各地动态,汇总各地信息,报告紧急情况,实现民政、公安、消防、交通、林业、工商、国土、城管和宣传等部门协调运作,快速反应,保证市民过个安全、文明的清明节。
本报记者 王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