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云·
本人不才,学历不高。然而,却是“晓”得汉、俄、英三国语言之人。上中小学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我的语文基础就是在学习“两报一刊”文章、背诵红“语录”、宣传“公报”、“通知”、写决心书、“批林批孔”中打下的。
更有玩味的是应对当时反帝反修国际政治军事斗争形势需要,在我初中和高中学习阶段,还“修学”了俄语和英语两门外语。当时,还在懵懂时期的我,对学外语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觉得好奇、好玩。我学习俄语、英语是在“大海航行靠舵手”、“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解放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等政治语句中完成的。
“洋文”基础如此“可怜”而我自己却从没有感到有什么遗憾的。聊以自慰的是自己的汉语使用能力经过几十年的个人“修练”和“岗位练兵”,自我感觉还是有一定“功力”的。不期著书立说,应对工作和日常之需还能将就。然而,让人难以预料的是我最为不行的外语却频频让我挠头,困惑之中也十分的无奈。
八十年代中期,我曾有机会到西安进修两年。当时,我所在的学院还没有计算机,计算机课要到西北工业大学去上。那个时候,鼠标还没有面世,删除、换行、插入等功能操作都得通过DOS命令来完成。英语基础本来就很差的我学得连滚带爬。好在计算机课是考察课,不然的话就要挂科了。
我是干了一辈子政工的人。按说一个企业的政工干部用英语的地方没多少,可是评定职称却规定要有英语成绩。考英语我肯定是不行的,好在我“资历”还比较深,被列入免考,不然的话英语真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关”了。
前些日子,我有闲在西安逛了几个颇有名气的商场。让我惊奇、让我恼火的是,几家大商场柜台的主要标志、商品标签等大都是英语标注。在一家柜台看一件衣服时,我问及衣服是什么牌子,服务员首先送给我的是一个带有“你看不懂吗?”的疑问表情,尔后是“这么简单都看不懂”的冷冷一瞥,好像错在于我。我不免有些气忿。有一句没一句的和小服务员理论着,“一个好好的衣服标个英文名字,不知道卖给哪国人……”正在理论之中,随从的女儿过来一把把我扯到了一边:“爸,说什么呢,是你‘奥特’了,快走吧!”。“奥特(out)”这个词我可懂得,是当下盛行的流行英语,女儿常常用来形容我过时了、落伍了。我气恼之余,还真的有点困惑,我真的“奥特”了吗?
学英语给我留下的是蜻蜓点水般的记忆,评职称是因免考而“侥幸”逃脱。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终没有摆脱“洋马甲”的束缚。天命之年的我,真不知道是该补英语?该补英语!还是不该补英语。还是寄希望于国家用行政的手段为国人“松绑”,让该学英语的人学好英语、让该用英语的地方用好英语,让恼人的英语不再“恼人”。
(澄合矿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