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起,上海打破户籍和城乡障碍,启动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改革,为在沪外来人口提供与本地市民同等的公共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近日,笔者深入部分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和外来人口聚集地,对农民工就医现状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改革一年来,67.3%受访者已经在社区享受到了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调查同时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曾经去医院就医的受访者中,至今仍有47.5%的人经常选择在无证小诊所就医。
是什么挡住了农民工走进正规医院的脚步?调查显示,“担心医疗费用过高”是导致农民工不愿进正规医院的主因。超过一成受访农民工表示患病后不去医院就诊,其中80%的人认为医疗费用是主要问题,其中95.7%的人表示去小药店随便买点药“对付一下”扛过去。而在曾经去医院就医的受访者中,有47.5%的人选择在老乡开设的私人无证小诊所就医。在走访一些产业园区后笔者发现,尽管一方面农民工抱怨医疗费用太高难以承受,但另一方面,有逾半数受访者缺乏对社保理念的认同感,不愿缴纳社会保险,更希望企业将社保福利转换成现金。
对医疗费用充满焦虑,对城市社保制度半知不解,对老乡医生过于依赖,这些行走在城市“制度边缘”的农民工们一旦患病,受制于自身健康意识、社交圈子的局限,往往容易陷入“小病扛一扛、扛不过上黑诊所、得了重病回老家”的怪圈。在一些城中村,尽管不断受到政府监管整治,但非法小诊所仍然通过不挂牌、伪装成民居、只做熟人生意等相当隐蔽的方式在缝隙中生存。为了迎合农民工的需求,有的小诊所甚至开出了摩托车上的“流动诊所”。
虽然在探索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我国开展一系列的重要改革。然而,改善农民工就医生态仍然任重道远。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应尽快扭转他们急功近利的短视观念,帮助他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政府亟需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市民教育”;医疗服务在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社会大格局下,也亟待从数量型保障向精细化深耕“转身”,以满足农民工不同于市民的就医需求。
(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