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觉得没什么,真没必要报道我。”面对记者王西屏再次摆了摆手,仍旧不愿接受采访。
一米八的身高架起近100公斤的壮实身躯,谁也想不到这个面相敦厚的中年男子在过去的6年中,献血32次。“有人说献血对健康不好,我就是活生生的反例,开始献血后不但人没瘦,比以前还壮。”说到这里王西屏哈哈笑了起来。
王西屏是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职工,从1975年进入铸铁车间成为一名翻砂工人起,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并荣获西安市青工技术大比武第一名,陕西省第三名。也是一名有着24年党龄的老党员。然而最令他自豪的荣誉则是2011年获得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西安市中心血站血源管理科平日里主要记录献血者的各项资料,血源管理科科长陈冈介绍,2011年陕西省全省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共有340人,对于王西屏他印象深刻。
陈冈说,无偿献血奉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按照献血量来衡量,并且给予累计,当获得金奖后再清零重新累计。“王西屏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他在这六年里献血频率高,在加上国家对献‘成分血’有鼓励政策,所以较快地拿到了金奖。”
但在王西屏看来,他拿金奖并不心安理得。“我献血的次数并不多,献‘成分血’需间隔一个月,一年应该可以献12次。而我最多也就8、9次。这样的频率应该算不上稀奇吧。”对于王西屏这种想法,陈冈却不赞同。
即便是在这340人中,王西屏献血的频率也算得上数一数二,陈冈说。无偿献血对血液质量的要求很高。每次献成分血之前都要先化验,一旦某项指标不合格,采血的机器便会停止工作。而饮食过于油腻、过饱、睡眠不足、饮酒、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血液指标不合格,所以一个正常人想在一年内献满12次成分血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样给血站工作人员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王西屏的“神秘”作风,一名采血的工作人员回忆,王西屏通常是周末来血站献血,献血一结束便会匆匆离开。“有时候我们劝他多休息一会,但他总说有急事。”这名工作人员所不知的是,王西屏每次献血都是利用业余时间,遇到工作繁忙周末加班,他只得请假来献血,采血结束后再赶回单位继续加班。
“我调来这里不久,一开始对王西屏并没有太深的了解,但他经常在周末加班的时候请假,问他什么事也不说。”王朝阳是王西屏车间的书记,他告诉记者,平日里的王西屏工作认真,但对自己坚持献血的事情一直保密。虽说平时王西屏也喜爱喝两口,而且酒量可以,但献血前的王西屏从不饮酒,同事问原因时,他的回答千篇一律“身体不舒服。”直到被授予金奖的消息见报,单位的同事才发现了他这个小“秘密”。
“别的也没有啥,只是每次抽血时看到针头那么粗,有点发憷。”当问到常年坚持献血有啥感觉时,高大的王西屏露出了自己的那点“脆弱”。相比之下,每次献血,3个多小时的路程,再加1到2个小时的采血过程,反倒算不得什么了。
身边人常说王西屏是活雷锋,王西屏笑言自己不敢当,但对于雷锋精神他却有着自己的看法。“雷锋精神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但现代人更多地追求物质文明,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在他看来应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按国家规定,年满55周岁就不能再献血了,今年已经54岁的王西屏谈及此处眼神中有遗憾也有不舍。“尽可能再多捐献几次吧,献血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能帮助更多处于危难之中的人。”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