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获悉,武汉淡化中小学教师校籍,规定中小学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不得超过6年,缓解上好学校难和择校风。
众所周知,师资力量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对教师进行“轮岗”,促进师资流动,有利于打破部分“名校”的名师垄断,在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因此,这番“教师轮岗”的政策探索值得肯定,但指望仅靠这一招就能缓解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显然过于乐观,也并不现实。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由来已久,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系统工程,均衡师资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并非全部。择校并不完全等于择师,因为重点学校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包括师资、硬件、管理制度、政策倾斜等等。气派的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备、自主招生中的校长推荐权,这些资源优势并不伴随教师“轮岗”而流动。
事实上,即便是教师“轮岗”本身,也存在诸多限制。一是轮岗力度有限,少数的人员流动,不可能为薄弱学校带来本质上的提高;二是名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很难真正把最优秀的教师送出去;三是考虑到待遇、福利的差别,工作环境的变迁,教师本身难以产生流动的积极性和对轮岗的认同感。
教师轮岗在形式上的确能实现某种公平,但若只是单兵突进,或许只会沦为削峰填谷式的“平均主义”。要让轮岗产生切实的效果,就必须让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上来。比如,让学校之间的薪资水平趋于一致,解决轮岗教师的后顾之忧;对薄弱学校倾注更多的财政支持,为轮岗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更好的条件;让薄弱学校也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使学生择校时不再盲目追求名校。
当然,教师轮岗的实行不失为一个好的开始,只是其他层面的教育改革也要齐头并进,否则,再好的举措也只是无源之水,轮岗政策的持续性也无法保证。
(段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