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过的路,验证着一句真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带着沉甸甸的邮包,伴着云霞和风雨,你十年如一日地攀山走岭,背囊中有的是山民的牵挂、温暖和希望……你不就是那只衔着橄榄枝的白鸽吗?”
这一段话,是在四年前由周至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广电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周至榜样——我身边的道德模范人物”颁奖大会上,组委会给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板房子邮政所投递员马小军的颁奖词。
见到马小军时,他正在忙碌地整理要投递的报刊和信件。投递室墙壁上王顺友、尼玛拉木和刘班虎等邮政系统劳动模范的宣传画十分醒目。马小军告诉笔者,比起这些劳模,自己的工作条件已经非常好了,没有理由不把投递工作做好。
整理好要投递的邮件,笔者和马小军踏上了他的邮路。
板房子邮电所承担着板房子乡和厚畛子镇方圆1318平方公里范围内23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的邮政普遍服务投递任务,一个班次需要往返95公里的山路。
提起第一次上邮路的经历,马小军感慨万千。
1996年高中毕业后,刚刚20岁的马小军成为板房子邮政所的一名临时工投递员。当时他以为投递员就是骑着自行车轻松愉快地乘风而行、走乡串村,把信件报刊送到用户手中,根本没想到今后自己的人生之旅将要每天在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中度过。
当他独自一人骑自行车沿着规定的路线前行,才知道95公里的邮路中有几乎一半的路程是没法骑车通行的,需要爬坡越岭、翻山过河才能到达用户门前。当他精疲力尽地送完所有邮件时才知道,这需要整整两天的时间。
工作的辛苦也曾使马小军产生过彷徨和犹豫,可每每想到老乡们接过邮件后热情地招呼他喝水,留他吃饭、住宿,拿出家里招待贵客的东西时那一幕幕场景,想到他们迎取送别时那些真诚期待的目光,马小军一点一点地体会到了从痛苦到快乐的过程,认识到了这个平凡工作的重要性,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念。
这一坚持就是16年。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马小军给自己制定了一条工作原则,那就是用实际行动和优质服务来赢得用户的信任。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不识字的老人读信、写信,为出行不便的人们捎带生活用品、农用物资。只要是能做到的事情,他就尽其所能。
在一段去年泥石流冲毁的公路边,马小军向笔者讲起了邮路的艰辛。
2005年7月的一天,马小军带着邮包前往厚畛子镇老庄村。途中,暴雨夹杂着冰雹骤然而下,他在路边找到一个洞穴,把邮包塞进去,用身子紧紧贴住洞口,不让邮包淋湿……雨停了,邮包安然无恙,他却成了落汤鸡。道路也被洪水冲坏了。马小军只得光着膀子,扛着邮包,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厚畛子镇跋涉。
山区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上的飞石时常擦着头皮呼啸而过,还经常路遇毒蛇、野猪、泥石流。面对这些困难,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大山的儿子,马小军能切身体会到山里人生活的艰辛。2007年8月下旬,收到清河村王文成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当天下午他步行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到王文成家里天已黑了,憨厚的主人拽着马小军的手留他住下,但一想到第二天还要去厚畛子镇送邮件,他婉言谢绝了热情的主人,摸黑下山。由于走得太急,他不慎跌进山沟,手脚和大腿划伤。马小军忍痛回到邮政所的家里,妻子流着眼泪给他包扎好伤口。第二天,他又上了邮路。
由于近年来报刊业务量和订户数量不断增加,加之投递线路较长、山区人口居住分散,1997年8月,马小军借钱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大大缩短了投递时间。十多年来他骑坏了三辆摩托车,妻子觉得这钱花得心疼,但他的工作却赢得了乡亲们的一片赞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马小军连续四年被评为“陕西省明星投递员”,荣获第七届“西安市文明市民标兵”称号。西安电视台、西安晚报、华商报等新闻媒体先后采访报道了他的事迹,让社会各界了解了邮政人的工作艰辛。
马小军面前的邮路还很漫长。在分别之际,他穿过一丛怒放的山茱萸,金黄的山茱萸映衬着马小军结实的身躯,他迈着坚定的步伐,继续为乡亲们传递着一份份报刊、邮件,也同时送去自己对乡亲们浓浓的关爱之情。 (雷鹏)
95公里的邮路,马小军不但要爬坡越岭,更要翻山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