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用“脑残”来形容疲于奔命的上班族,他们对此感到的不是愤怒,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怜惜”。忘记最初的梦想,不停加班,为了生计越来越焦躁、健忘、抑郁……各种心理疾病也悄悄“潜伏”在上班族身边。
26岁的孙越是西安西大街一事业单位的职工,工作两年来,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忙忙碌碌,却不知所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一手托腮、一手拿着鼠标,以电脑一族的经典姿势坐在桌旁。“很无聊,在网上做一些心理测试题。”看到表格就恼火,听见开会就心烦,要写报告就抱怨,在繁忙的工作中,孙越变得越来越浮躁。遇到突发事件,刚开始总兴奋,可事情没处理一半就极度烦躁,家人稍微问两句,他便失控地大呼小叫。“每次发完脾气就后悔,自己没想大吼,不知怎么就控制不住。”他告诉记者,自己对精神状态很担心,但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便在网上找一些心理测试题来做。“有些轻度狂躁症,自己调节吧。”信念的迷失、枯燥的工作、单身生活的压力,在孙越看来这些都是促使他狂躁的原因。
“每次工作上不顺,我就喜欢购物,买很多东西能让我感到满足。”采访中30岁的保险销售员宋小凤说,工作不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她总会不自觉地走进商场,看到五颜六色的服装就感到舒服,那些衣服好像在向她招手,愿意任她摆布。购买衣服时,她不会有一点犹豫,只有兴奋和快乐。从店里出来,她常常会花掉几千元钱。“其实并不需要这些,花钱太多也不敢给老公讲。”她悄悄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告诉她这是疯狂购物症。患贪购症的人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常会不假思索地掏腰包,购买的同时会有占有的满足与快感。
身在职场,因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不少上班族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一些心理病症。厌倦工作、不愿起床、处理公务时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反应迟缓、遗忘率增加……西北大学薛新娅教授指出,这些都是职场人士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征兆。薛新娅常年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她告诉记者,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员工不但处理不好本职工作,还可能将不满等情绪传染给其他人,给企业造成难以预料的麻烦。
职场心理疾病,大多是由于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对很多人来说,有四个时段最可能产生职业心理危机:择业和就业初期时的定位危机、工作5年左右的晋升危机、40岁时的方向危机和50岁以后的饭碗危机。无论哪个行业,下岗、失业、薪酬、晋升、轮岗、退休带来的冲击,有的人能正确对待,有的人憋屈、怨言、怀恨在心、加害于人,不主动适应、改善,甚至偏激,或轻生,或报复社会。
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职场人士心理压力越大,然而,在当下依然没有引起企业管理者足够的重视。有了心理问题不及时、主动采取措施,最终酿成大祸的例子比比皆是。薛新娅教授将自己总结出的自我调节方法与记者大家,“不要过度用脑、多去户外吸氧、经常‘热敷’放松、学会自我愉悦”。
本报记者 王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