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问过自己周围很多老人,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需要别人照顾,你是请保姆来家里,还是选择住养老院?大多情况下,老人会说,请保姆哪有那么容易!房子小,请了保姆住在哪儿?再说保姆费也负担不起。那么住养老院呢,自己倒是愿意,但儿女多不答应,怕落一个不孝的话柄,再说了,养老院也装不下所有的老人啊。
这样,社区居家养老之所以成为最受欢迎的养老模式也就不足为怪了。社区居家养老既符合多数老人经济状况、心理需求而且有利于延续中国人孝道的传统。与之相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便应运而生。从2007年开始,宝鸡市新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7个。首批投资540万元,并以每年投资200万元,新建10个养老服务中心的速度,逐步向全市162个社区覆盖。目前市县两级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67个,农村社区老年活动中心250个。其中,宝鸡市渭滨区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按照“政府投资,企业运作,服务与推进再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运行的成功例子。当这种新的养老服务机构逐渐被大家认同而进入深度探索阶段的时候,其困惑也在逐步显露。
政府埋单的服务,能否持续并真正体现公平?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宝鸡市渭滨区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渭滨区是宝鸡市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中心城区,当前人口44.1万,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7.1万多人,占总人口的16.2%,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空巢独居老人比例高,属于典型的人口老龄化地区。尽管政府财政每年拿出230多万元为居家养老服务埋单,但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占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财政将可能不胜重负。
另外,限于财力和有限的服务能力,其实很难实现对有需求的老年人群的普惠。目前这种由个人申请,社区推荐,办事处审定,区老龄部门审批,再由服务中心与被照护对象签订服务合同的遴选过程虽然体现了对弱势人群的倾斜,但实际操作中因为存在各种复杂因素,也很难做到没有遗漏和绝对公平。例如养老服务中心的照护员兰梅,照护一位有精神疾病的70多岁老人。老人本应享受每月40个小时的免费服务,但是因为兰梅很尽心,这个老人就时不时地来兰梅的家里吃住,影响了兰梅一家的正常生活,这让兰梅很为难。遇到这种情况,养老中心也很纠结,到底要不要解除免费上门服务的合同?如果解除,对老人不公平;如果不解除,对照护员不公平,大家为此很困惑。我们有没有针对一些特殊人群的解决办法呢?这个还有待探索。
仅靠照护员的爱心,能不能维系这种模式?
中国人讲面子也讲人情,这一点也为居家养老服务带来了困惑。从走访的情况看,一般照护对象和照护员相处久了,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常常延长服务时间,而提供超时服务的照护员一般都不好意思主动提出索要超时部分的服务费,被服务对象一般也不会主动付费,而是用感激的话来代替实际的支付。这种习惯和观念上的影响初看好像没有太大的问题,完全出于双方的自愿,但要长期维系一种运行模式就会导致不可持续的危机。以宝鸡市渭滨区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照护员目前的工资看,平均每人每月大概只有900元人民币,而她们的工作时间一般在每周30~40个小时之间。这个养老服务中心的200名照护员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份收入微薄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她们对老年弱势人群的同情和爱心。但是作为一种制度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她们的利益,而不能要求她们长期接受与她们实际付出的劳动不对等的报酬。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其实适用于所有的群体。
没有普遍的尊重和平等意识,这种服务谁来接续?
目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一般多在40~50岁之间。这个年龄层的人群大多受过一定的教育,有强烈的自尊和平等意识。然而今天社会上依然存在对从事服务工作的偏见,照护员有时会被当做佣人来对待。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姓胡的照护员每次到一户照护对象家服务,她都会翻出一大堆衣服,有些甚至是刚刚洗过还有折印的衣服来让她洗,而且不许用家里的洗衣机,且抱怨洗衣液用得太多。有时候照护员还会碰到一些受委屈的事:老人家记性差,往往把东西放着找不到了,就怀疑到照护员。渭滨区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姚红艳说,照护员常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如果不能真正培育出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相互尊重的风尚,居家养老服务这种工作就很难被受过更好教育,具有更强自尊心和尊严感的年青一代所接受。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伤害到我们刚刚起步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建立怎样的互助机制?
我国老年人的基数大,而且今后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将大幅增加,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而仅靠由政府埋单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明显有限。那么能不能以居住社区、居住单元为基础,建立一种“补偿式”(既区别于无偿服务,又区别于现金支付。用今天“我为你服务”,来换取明天“她(他)为我服务”)的养老互助机制,来缓解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力量的不足?要建立这样一种互助机制,我们要借助怎样的社会力量和精神力量呢?人们的同情心如何激发?人们的悲悯情怀从哪里来?人们的相互信任又从哪里来?人们的公益心从哪里开始培养呢?这些看似软性的其实是更深层、更迫切的问题就摆在我们当代人的面前,无法回避。
孝传统该怎样继承?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只是辅助完成居家养老,不能完全依赖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来实现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中国人传统的孝道最能体现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中国人的人情最温暖、最美好的地方。经历了一个文化的断层,孝道在中国人的心里还有没有分量,这是一件不可不计较的事情。因为它关乎世道人心,关乎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即将或已经进入老年的人的福祉。在社会上我们一向提倡“尊老爱幼”,在家庭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将怎样重建中国人心中的孝道?我们有没有一个新的“孝经”给我们的孩子?谁来做这样的工作?看来,居家养老不只是几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事,非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可!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居家养老是一项非常具体甚至是有些琐碎的工作。除了政策的支持,我们不能不全面考量问题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每一个细节。只有解决好细节问题,居家养老这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才能健康发展,真正成为中国式养老的最佳解决方案,真正为中国老年带来福祉。(刘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