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西安铁路局9万多人,只出了6个劳模,咱们新丰镇车站就有一个,真是莫大的荣耀啊。”新丰镇车站工会主席卜林庄说。在全车站1260人中,徐晓英给他的印象十分深刻。“早在她刚来到车站培训时我就注意到她了,朴实、认真。今天能当上省劳模,与她的努力分不开。”
徐晓英,中共党员,今年34岁,真人要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目前她在西安铁路局新丰镇车站担任电算室主任。
参加工作13年来,徐晓英先后攻克了“数据共享”、“设备再利用”等技术难关,成功研发了“车站统计系统”、“运报11”、“减速顶管理”等十几项编组站信息管理子系统,部分应用程序还被路局推广到其他兄弟站段,为铁路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记录了她成长的点点滴滴,也成就了这位享誉西安铁路局运输系统的电算“女精英”。
徐晓英出生在陕西韩城的一个普通农家。由于家境贫寒,她从小就特别懂事,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省吃简用,刻苦学习。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她的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全年级前列。
徐晓英虽然不是铁路子弟,但她从小对铁路就有一种向往。上大学之前,她没坐过火车,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铁路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可以造福百姓,服务人民。从那时起,“到铁路上工作”就成了她的一个梦想。1995年,她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铁路院校。最终,她以690分的高分被长沙铁道学院录取。
1999年,徐晓英以优异成绩分配到新丰镇车站工作。此前她正在实习,由于表现优异,华为一直希望她能毕业后签约,但徐晓英拒绝了。在她看来,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并不缺人才,她应该去更需要她的地方。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光芒。
2006年12月,随着新丰镇车站三级七场改扩建工程全面铺开,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研发相应展开。SAM系统在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方面技术非常先进,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作为研发组中唯一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新丰镇站场、了解运输生产组织的成员,徐晓英不仅参与系统设计,还要向研发人员介绍运输组织情况,这些都给她的研发工作带来极大地困难与挑战。
回忆起那段时光,徐晓英坦言太辛苦:“那时候我经常连续加班48个小时,最久的一次三个月都没有回家。为此家人很有意见。”
不过辛勤的付出总有回报,系统经过了70多次的探讨、争论、优化、完善和测试后,于2007年12月18日一次切换完成。2010年8月28日,该系统通过验收,标志着车站运输生产基本实现了智能化、规范化、信息化。
今年4月底,徐晓英得知自己当选省劳模的消息。“起初我没有什么感觉,没意识到这是个多大的荣誉。但看着身边人的反应我现在都觉得受宠若惊了。”虽然一时还没适应劳模的头衔,但徐晓英坦言班组里的年轻人都铆足了劲儿,在业务上更加勤奋。至少在这一点上,徐晓英觉得这个劳模拿得值。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