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地方领导在谈到“不求短期成效、重在长远”时说:一定不要怕“无作为”的误解,舍得时间、舍得面子、忍得住寂寞。
任其职必尽其责,有职责就应有作为。不过,一切都得遵从规律。“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根系扎不深,根本无法支撑又好又快生长。向下扎根,属于“地下工作”,难免被人视作“无作为”。此时,就得不为眼前面子和利益所惑,不因“说三道四”所困,坚信“出头”先要“埋头”。
有种现象令人担忧:“勇争第一”变了味。目标高远,力争上游,本是好事。但在有些地方,似乎已异化成急功近利。刚给母鸡撒了把米,马上就要看下了几个蛋;只要任上面子足,就力排众议硬干盲干。“集中力量办大事”,往往演变成投入越多损失越大,对生态环境破坏也越严重。这和心浮气躁有很大关系。忍不住暂时阵痛、忍不住暂时速度放缓、忍不住暂时财税减少,所谓转型升级,也往往沦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
顶住压力,贵在一个“顶”字。这种“顶”,并非“上面说东我偏向西”,而是坚守科学发展这个总导向,敢于把正确的事坚持做下去。在许多时候,这尤其需要“舍得面子”。舍,不是绝对不要,而是说不能光要面子、不要里子。希望政绩好看些,属于人之常情。然而,面子要靠里子支撑。不肯做好基础工作,没有里子支撑,面子迟早要被撕破。“里子工程”做足,最终才会风光无限。“无作为”之类的误解,也就自然化解了。
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培根固基时,很多人往往“看不见”;等人家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且把自己甩到后面时,又感到有些“看不懂”;等回过头来学习人家,已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作为决策者,应多些战略眼光,把竞争前移到“里子工程”阶段,切实对长远发展和人民利益负责。
(刘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