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标准建设的工厂化作业场区,如何让员工生活得舒心、工作得开心,是项目能否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6月1日,记者走进中铁一局物贸公司大西客专渭南轨枕场,感受这里的“温情工地”建设和工厂化作业给流动性大的铁路施工所带来的新变化,也为建设者推进关中城际铁路发展所作出的奉献而感动。
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以下简称“大西线”)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途经山西、陕西两省九市,线路全长859公里,建成后大同至西安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16个小时压缩至4个小时。中铁一局渭南轨枕场是沿线5个轨枕场工厂化标准最高的一个,走进偌大的生产车间,采用的是钢结构全封闭式厂房,其采光、通风、隔音效果都非常好。车间虽大,但生产工人并不多。大西轨枕场常务副经理张卫祥告诉记者:“工厂化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来支撑。环境干净,人员少,效率高,就是工厂化的特征。”在枕场记者看到,从钢筋的吊装到加工,从混凝土的搅拌到输送,从轨枕的预制到养护,从生产区到存放区的运送等各个重要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而最典型的要数钢筋生产线,它分为钢筋冷轧生产线、数控弯箍生产线和桁架钢筋生产线三部分,钢筋弯箍机每天可生产弯箍筋2000个,桁架钢筋每天可制作2200个,实现了钢筋加工全部机械化操作,最大限度减少误差,彻底防治了钢筋弯箍尺寸不对、桁架钢筋加工质量差的惯性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注重工厂化建设的同时,该轨枕场十分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优化施工方案来提高工效,改善工人作业环境。以往2×2联、2×3联轨枕施工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积极吸收国外技术,再通过技术攻关,将其改进为2×4联双块式模具施工,实现了一次可预制8根轨枕的高产。同时,一模8块后,采用过去气动锤击法脱模,已不易脱下,经集体再度攻关,由点变面,改为气棒顶起自动脱落,最终做到了轨枕整体脱模。该项工艺在国内属首次采用,现已获得国家专利。
在生产区,由于全面的机械化操作,使整个枕场施工作业各个环节,形成流水线作业,互不干扰,快捷有序,人流、物流始终追求距离最短、最经济,为提高工效、保证质量创造了条件。在生活区,建有洗浴室、图书室、干净整洁的员工食堂、带空调的宿舍、水冲式厕所、标准化篮球场等等。施工、生活区道路全部硬化,周边场地绿化,建立了统一的企业文化视觉识别系统,设置了醒目的企业标识,企业文化宣传栏整齐划一。他们还坚持将工地图书室、活动室及体育器材,均对农民工开放,并在组织文体活动时邀请他们来参加,做到同工作、同娱乐。用企业文化为大家建起了“温情工地”,使员工在异地他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一个恬静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人性化的管理不仅体现在生活上的关心,他们制订了详细的全员培训计划和学习安排,对所有进场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主要从工厂化管理制度、技术作业标准、文明施工、安全作业等方面进行培训,从而使作业管理人员真正了解、认识和融入工厂化管理之中。开工一年多,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总计培训人数达到1326人次。
按照“高标准起步,高强度推进,高质量达标”的要求,以工厂化生产为龙头,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创新工艺、节能减耗、挖潜增效,从而打造了一个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环境友好、温情毕现的现代化轨枕预制工厂。目前,已生产轨枕19余万根,合格率达百分之百,质量和数量均居全线第一,并实现了安全质量无事故。大西公司总咨询师刘钢称赞:中铁一局大西客专渭南轨枕场是全线轨枕场中产品质量最好的,是全线轨枕生产的榜样。大西客专公司总经理李贵祥到枕场检查时称赞物贸公司大西轨枕场:很精致、很规范、很人文。连大西客专工程监理德国总监Fisher也不时竖起大拇指说:“中铁一局大西枕场规范化施工,人文化关怀,非常棒!”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