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望立 张鹰
今年6月,是文学大师柳青诞辰96周年。初夏的一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集体瞻仰柳青广场,拜谒柳青墓。
柳青广场位于长安区神禾原畔,占地20余亩。我们一行缓步迈入松柏环绕、鲜花簇拥的柳青广场,广场内曲径小桥随处可见。文化长廊左侧是文化名人赞颂大师的诗词和书法,我们拾级而上,右侧并排放着十四个石鼓,象征着大师在长安生活的十四年。柳青雕像位于广场南侧,高三米,文学大师面部呈思考状,双目炯炯有神地凝视着远方,远眺着这片令他魂牵梦绕的土地。
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毅然放弃了京城优越的生活条件,携家带口地来到了长安县王曲镇皇甫村落户,担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在长安生活了14年,与朴实的农民兄弟朝夕相处,写出了不少反映当时农村发展状况的小说,其中《创业史》更是成为当时中国文坛的一部经典之作。
柳青有一句名言:“在生活里,学徒可以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以变成匠人,要想写作,就先生活,想塑造英雄形象,就先塑造自己。”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创业史》责任编辑回忆,柳青将他所得的《创业史》稿费、版税一万六千多元,全部捐给当时的王曲公社办农械厂。有人曾亲眼看到柳青一家当时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便问他为什么不留下一部分稿费,柳青解释道:“我写书是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彻底决裂,我怎么可以出了书,拿了巨额稿费,却揣进自己的腰包,改善个人的生活?这样,农民会怎么看我?我的《创业史》还怎么写下去?”柳青不仅是中国当代的文学巨匠,他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光耀千秋。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说得好:“柳青的名字蕴含着文学的意义,显示着文学的神圣,也昭示了一种人格精神。”
离开柳青广场,我们驱车来到位于神禾塬上的柳青墓,向墓碑敬献了花篮,守墓人,也就是《创业史》中“才才娃”的原型刘田民老人,给我们讲述了柳青在皇甫村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讲到动情处,老人泪流满面,感染得在墓前聆听的人也热泪盈眶。柳青生前深深地爱着长安人民,长安人民心中也装着永远的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