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足踏山巅我为峰

2023年09月17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一枚枚长征运载火箭,从发射场拔地而起,把“澳星”、“神舟飞船”、“嫦娥探月”等中外卫星送人太空时,每个人都会为中华民族挺进世界航天之林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然而,为了这辉煌的一瞬,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付出了无数心血,而大众对他们却知之甚少,航天六院的杨峰就是其中的一员。

1992年,理论与实际操作位居技校毕业生第一的杨峰,分配到航天六院7103厂25车间,成了一名钳工。

当时,正值工厂从秦岭山沟向西安搬迁的过渡时期,阀门重点零件“蝶盘”作为控制发动机燃料与氧化剂流量的重要零件,质量要求极其苛刻,除了一位姓曹的师傅,车间没有第二个人能加工该零件。后来曹师傅退休了,“蝶盘”加工成了困扰车间生产的大难题。车间领导找到杨峰,想让他担纲此任。

临危受命的杨峰在正式干活的前一个晚上几乎一夜没睡,一会翻日记,一会回想师傅干活的每个动作,一会想象该如何下手,反反复复,折腾了一夜。第二天,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他加工出了第一件产品,检验表明,锁销孔位置度符合工艺要求,但粗糙度稍有欠缺,经过粗绞、精绞几个来回的修正,一件合格的零件交付了。一段时间后他将合格率由原来的70%提高并一直稳定在98%。

其实,这看似简单的成功对杨峰而言,并不容易。那段时间,用痴迷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别人下班了,他还在用废料反复试加工,寻找最佳的加工方法,摸索最好的刃磨角度。多少次是父母将饭送到车间,他才知道早过了吃饭的时间。为了尽快投入工作,他都将工服裤直接套在外裤上,在干活的过程工裤掉下来都不知道,有几次被绊倒,引得工友们笑弯了腰。“蝶盘”加工过程中每次的停顿都可能使质量受到影响,为此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他上班时也不喝水,就为了避免上厕所。在这无言的付出中,杨峰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顺利完成了从实习生到航天技师的转变。

1999年,新一代大运载发动机首次投产,产品质量要求之高出乎人们的想象。那时没有先进的加工设备,面对又硬又粘的新材料,杨峰只能用丝锥硬攻螺纹孔。这可是强体力劳动啊,干完一圈24个螺纹孔后,他大汗淋漓,两个胳膊都肿了,痛得抬不起来。眼看不能按节点完成任务,堂堂七尺男儿竟急得直掉眼泪,哭归哭,却并不服输。他苦干加巧干,苦思冥想,翻阅技术资料,对症下药进行了大胆的技术创新,连续加班加点一个多星期,虽说人累得瘦了一圈,却高质量完成了生产任务。

20年的心血和汗水,20年的智慧和胆识,使杨峰由一名普通的工人变成一个亮丽的星座。由于贡献突出,杨峰先后在省、集团公司和全国各项技术比武中,多次获奖,被授予省技术能手、技术状元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2010年7月28日,对于杨峰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看到儿子连续加班加点,又得知儿子即将参与陕西省首席技师和全国技术能手的评选,母亲异常兴奋,一早就给杨峰打电话:“儿子,今天妈妈给做好吃的!”。可意想不到的是父母在外出购物的途中,遭遇严重的车祸,父亲受伤,深爱他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他。

抱着母亲的遗体,杨峰泣不成声:“妈妈,儿子不要好吃的,儿子只要您!”而慈祥的母亲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呼唤,再也不能为他的儿子分担一切。处理完母亲的后事,杨峰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为了排遣对母亲的思念,他把全部身心用在工作上,平常每月加班80小时,母亲去世后的两个月里,他加班达200小时。

“我相信母亲在天上是快乐的,神九上有我造的零件,在天上遇到我的母亲,一定会将我的思念带给她。”说道这里杨峰有些哽咽。

本报记者 刘鹏

上篇:没有了
下篇:车间里的巾帼楷模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6/20/16581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