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年轻人都向往去大城市闯荡的时候,他却抛弃了这种念头,跟着同乡当起了“煤黑子”,一干就是18个春秋。18个春秋悄然而去。然而,18年来,从他坚守的这个普通的操作岗位上弹奏出的,不是单调的音符,而是一曲曲华美的乐章。
18年来,他凭着朴实能干的韧劲,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协议工逐步成长为一名管理有方、经验十足的采煤队长。
刘武军出生于普通的农民之家,从小养成了踏实、吃苦、肯干的良好习惯。来到矿区后,他立志要当一名最好的工人。可是,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采煤工并非易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为了实现这一朴素的理想,将自己全天时间进行了安排。白天,他跟着师傅下井,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晚上,回到宿舍再仔细记下白天的工作心得。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多年来,刘武军养成了爱学习、肯钻研的好习惯,他常常到图书馆借来采煤专业的书籍潜心钻研,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在全班组,他是最爱学习的人,也是最勤快的一名职工。
2000年刘武军刚出徒,就被矿上推荐参加公司的技能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公司授予“技术能手”。随后,在多次技术比武大赛上,他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矿区职工羡慕,领导看重的技能人才。
2003年,澄合王村煤矿斜井刚刚建成投产,敢于吃苦、勤劳能干的刘武军被新组建的采煤一队队长看中,从董家河煤矿调入采煤一队担任采煤班班长。新组建的采煤一队大多数职工都是来自于陕南山区的农民,他们虽然经过了短期的培训,但是没有下井干活的经验。刘武军担起了带领职工安全生产和帮教职工的重任,为了让职工尽快掌握操作技能,他制定了井下、地面两套学习方案。在井下,他从干什么到怎么干、从能干什么到不能干什么,一点一滴地教,一个人一个人地帮。在地面上,他要求职工每天早到一个小时,把自己提前准备的安全知识、操作规程细细地给大家讲解。通过他的努力,一个新组建的队伍很快就成了矿井生产的主力军,他也成了采煤一队的得力干将。
王村斜井调度室副主任郑志勇(原综采一队支部书记)说:“刘武军在全矿队长中,是唯一一个技术比较全面的人,移溜子、打点柱、调支架样样精通,在职工中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