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从农协工成长为杰出的采煤队长

——记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刘武军

2023年09月17日

(上接一版)

18年来,他出勤累计达到了6500多天,连续三年被矿井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矿业公司授予安全先进个人、四有职工、技术能手、安全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职工眼里,刘武军就是一个常年不回家的人,一年有365天,他就会上365个班,从来没见过他旷工,也很少见他请假;在领导眼里,刘武军是一个能掌舵,会干事的人,每次安排的任务,不用操心,他会按质按量完成。

2005年,王村斜井5号煤第一个工作面5101开始初采,1.6米左右的采高很难让人直起身子,地下水还在不停的往出涌,许多职工都因为长期弯腰和受到地下水的浸泡,患上了严重的感冒或发起高烧,不得不回家打吊针。个头1.86米的刘武军在工作面干活更加难受,几个班下来,因为过度疲劳,体温达到了40度,职工劝他早点回家休息,可他硬是坚持到下班。下班后,他才去诊所让医生挂上吊针,为了节省时间,他自己又提着吊瓶回到办公室,继续坚守岗位。

1998年12月,刚升井的刘武军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在拉木料的路途中出了车祸,造成左小腿粉碎性骨折,要他马上回家照顾父亲。可是,当时正好年底,全队职工出勤率相当低,并且工作面顶板破碎,条件差到了极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犯起了难,回家照顾父亲,可这工作面的条件比较差,作为业务骨干的他,还真不能走。最终,他还是满怀愧疚地提起电话,让人给父亲带话,说因为工作忙,脱不开身,让母亲好好照顾他,并向队长借了1500元让人带回了家。

2006年底,工作面回撤,回撤时间紧张,队上六个干部全部到现场跟班作业。队长张永发在工作面一挥手,把70%的撤大顶任务交给了刘武军和艾发义的班组。撤大顶是最危险的工作,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回撤安全,刘武军和艾发义两个人承担了重任,其他职工负责材料运输。在回撤还剩30节槽子的时候,很多职工已经很累了。但越是这种时候,停下来就越危险。刘武军只有一个念头——在最短的时间内撤完大顶。他下了死命令:“什么时候撤完什么时候出班!”从早晨8时一直到晚上20时,整整12个小时,几十号人一刻不停地干,一身汗一身汗地流。任务完成了,每个人的肩膀都红肿红肿的。老安检员感动了:“干了这么多年煤矿,没有见过干活这么卖力的,也没有见过撤大顶这么快的。”用矿长赵建国的话说:“刘武军最大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把事当事干。”

18年来,他为矿井安全生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所带领的队伍实现了安全生产4000天,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2005年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安全先进班组,2011年被陕煤化工集团公司授予“安全先进班组”荣誉称号。

2009年,王村煤矿斜井淘汰了落后的高档普采工艺,引进了先进的综采设备。综采支架安装回撤的任务落到了采煤一队的肩上。在队长刘武军的带领下,安装回撤班三年安装了6个综采工作面,回撤了6个综采工作面,期间没有出现过一例工伤和一次安全事故,也没有因为安装质量影响过一次生产,全队安全生产实现了4000多天,工程质量达到了100%。

2009年,在冬季电煤供应的关键时期,5206综采工作面遇见了大断层,矿上实验了好多法子,都无法使综采机往前推进,最终决定放弃向前继续推进的方案,要求另打切眼,回撤综采支架。但是这次回撤不比以往,没有前期准备工作,也没有每次回撤的良好条件。平时回撤需要导向滑轮一两次,会很顺利的将综采支架回撤出来。可这次是突然遇到了大断层,回撤前准备工作没有做过一项,导出一架支架至少需要倒换五六次的滑轮,有时还得用液压单体辅助调型。为了保证随时正常生产,矿决定让综采一队在45天时间内把所有支架全部撤完,安装到位。刘武军二话没说就接受了任务,精心组织,带领职工在艰苦的条件下,仅仅用了38天提前回撤安装了所有的支架,比原计划提前了7天,比平时安装回撤时间只多了3天。

18年来,刘武军的汗水和心血凝结成丰硕的果实。在他的带领下,全队职工意气风发、锐意进取,创造了全矿乃至矿业公司原煤产量和安全生产的新纪录,为矿井实现年年生产经营创新高,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职工得实惠的发展态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马永奎)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矸石回填实现绿色开采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6/20120626M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6/26/16594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