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推动工会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2023年09月17日

顾东武

近年来,陕西省总工会在省委和全总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工会工作的政治方向;必须积极推动建立各项制度和长效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格局,更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必须加强创新,不断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破解难题、推动实践、丰富理论,使工会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指导下,我们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工人运动的主题,不断提高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陕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建设西部强省中的主力军作用

坚持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省依托资源、科教等优势,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在西部异军突起。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进一步加强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职工。进一步完善职工学习成才的引导、培训、评价、激励机制,鼓励职工积极参加提升学历层次和技术等级的各类学习培训,成为技术多面手。

注重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多次举办高技能人才技能演示活动,用职工名字命名118项先进操作(工作)法、35个创新工作室,评选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61名,推动企业广泛开展“献绝技绝活”和“传帮带”等活动,指导1135个企业实行“首席员工”制度,在广大职工群众中掀起学技术热潮,涌现出以窦铁成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

统筹运用社会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2011年推动省委省政府“两办”印发《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和《陕西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1—2015年)》,对全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做出部署。省政府还先后出台了10个有关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及开展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的政策性文件。在省总建议和推动下,2011年省政府首次评选表彰了“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并确定以后每年评选一次。

举办多种类、多层次、广覆盖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劳动竞赛。2006年以来连续6年组织全省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省级一、二类竞赛和市、产业竞赛工种达562个,参加技能竞赛职工达230万人次,产生省技术能手1481名。进入“十二五”以来,组织开展重点公路建设工程竞赛、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竞赛、西安地铁贯通工程竞赛和“办好世园会、当好东道主”主题竞赛等活动。2011年举办首届“陕西省职工科技节”,全省参加科技节各项活动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达93万人次,有637项职工创新成果获奖。

二、加大维权力度,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关键。省总工会贯彻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把握新形势下职工的基本利益诉求,在重点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是突出提高职工收入水平的维权重点。始终重视提高职工的整体收入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推动工资政策的落实,努力缩小收入差距。积极参与制定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推动我省三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两次提高煤矿等企业井下艰苦岗位和职工夜班津贴。高度重视纺织、森工和食品等低收入行业的企业职工工资问题,在省总工会推动下,2011年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提高我省部分行业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若干意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了《关于建立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工业企业职工岗位津贴及工龄工资的意见》等文件,采取建立职工收入最低保障线和岗位津贴调整机制、财政通过列支拨付形式退返企业纳税的地方留成部分专项用于增加职工收入等方式,提高低收入行业职工的收入。

二是着力解决与职工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养老、医疗等热点难点问题,为广大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在省总工会推动下,2008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解决未参保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的试行办法》,在西安、宝鸡两市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推广。2009年省政府将全省所有政策性破产、依法关闭破产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全部纳入职工基本医保,基本解决了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保问题。我省还增加了省部级劳模困难补助金,解决了较早退休的企业退休人员增加补助、落实退休人员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等问题。

三是创新维权方法。在省总工会与省劳动监察局共同推动下,全省各市普遍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为解决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难的问题,2011年省总工会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协作,在总结西安市“工资与工程款分账核算、专户支付”监控管理办法和安康市农民工工资支付“一卡通”办法的基础上,起草拟定《陕西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暂行规定》,提交省政府与省总工会第22次联席会议,得到省政府肯定。目前,这一规定正在完善中。

三、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弱势群体和困难职工的突出问题

工会帮扶工作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直接而具体的体现。省总工会不断加强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建设,完善帮扶网络,基本实现全省帮扶工作全覆盖,推动工会帮扶工作融入社会管理格局,推动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落实,并形成一系列工会帮扶工作品牌。

大力开展就业服务,打造和提升工会促进职工就业再就业工作品牌。从2004年起,组织全省工会连续九年成功举办“全省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大型免费招聘洽谈会”,累计有1.14万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48.46万个,75.37万人到会求职。为推进“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采用自办或委托联合办班等形式,先后在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举办困难家庭大学生创业培训班,把“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与“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紧密结合,近三年组织专场招聘会、供求洽谈会和推介会等就业服务活动2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5.52万个,创业指导4050人次,创业培训1800人次。

建立健全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打造和提升工会帮扶工作品牌。坚持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活动。由省总工会发起的“交友帮扶”活动在我省已经连续开展11年,为帮扶工作走出一条新路子。“金秋爱心助学活动”已逐步形成助学、帮扶、就业一体化格局,共筹措资金近1.17亿元,资助12.94万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

因病致贫是导致职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省总工会加大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力度,先后开展在职职工住院、女职工特殊疾病、重大疾病、意外伤害和子女意外伤害等五种保障计划。截至今年4月,全省累计发展职工互助保障会员94.06万人,2.31万人次受益,赔付金额达2798.4万元。今年初,省总工会在汉中、安康、宝鸡3市开展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障计划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省总工会和部分市县工会积极参与保障房政策和住房保障规划的制定,有的市县工会还参与了当地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适用对象的确定工作。渭南市、白水县等市县已将工会确认的困难职工优先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

四、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工会工作制度化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省政府和省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自1988年12月我省召开首次联席会议以来,目前已召开22次,共协商议题92个,其中86个议题达成共识、得到落实,从源头上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推进市县区建立和完善这项制度,目前全省各市县都已建立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

积极推进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厂务公开和职工董事、监事制度规范化建设。特别是在省总工会的推动下,《陕西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已于今年5月29日经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规范企业民主管理,对于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将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省总工会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通过每年召开一次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组织共同研究全省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集体合同、工资协商制度建设方面,三方出台一系列文件规定,有力推进工作开展,为提高企业职工工资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方还积极部署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创建活动,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动了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加快形成。

今年6月,我们在全省工会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主题宣传月”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学习宣传。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上篇:全国去年6万人冒领社保9475万元
下篇:城市末梢水达标率近八成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6/29/16603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