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志强
前不久,在省总机关党委的组织下,我们第三批红色巡访活动组冒着大雨参观了重庆红岩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行进途中,透过车窗外蒙蒙的雨雾,望着歌乐山上那鲜红鲜红的岩石,我耳畔仿佛响起了那首荡人心弦的歌: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歌声中,小说《红岩》中许云峰、江姐、成岗等英雄人物扑面而来。许多年过去了,岁月消磨去了许多记忆,但英雄的形象、故事却以雄浑、高大、英伟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内心深处。
顺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我们步入红岩村,走进白公馆,走进渣滓洞,走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走进英雄曾经战斗和抗争的地方,心中充满景仰之情。那浩气长存的烈士群雕,栩栩如生的烈士塑像,气势磅礴的浮雕广场,以及精美的大型壁画和壮烈的烈士诗文碑林,似乎又把我带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使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精神得到了一次升华,思想得到了一次震撼。
在白公馆监狱,一面用红色绣花被面做成的五星红旗深深吸引了我,旗上的五颗星是用草纸撕成的,一颗大星贴在中央,四颗小星贴在四角,这是狱中难友为迎接重庆解放而做的一面国旗。然而烈士们并没有等到胜利的这一天,就恨饮枪弹,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今天,烈士们为之浴血奋斗的这面国旗,已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飘扬了半个多世纪,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她欢呼,为她而自豪。
歌乐山的烈士们不但是一个奇特的英雄群体,还是一个豪迈的文化群体。那一幅幅历史照片,一首首豪迈的诗句,演绎着那一段慷慨激昂的岁月。烈士周从化临刑前用筷子在墙上刻下“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诗句;烈士许晓轩写下了“宁关不屈”的誓言;陈然烈士的《我的自白书》浩然正气;何敬平烈士的《把牢底坐穿》铁骨铮铮。
我迈着沉重的步子参观了每一个牢房和每一处革命遗迹,深深感受到了先烈们的英气、豪情、无私和无畏。在这座国民党关押和残害众多革命党人的魔窟里,国民党用来严刑逼供的刑具面目狰狞躺着,每一件都沾满着革命党人的鲜血。但酷刑只能残害他们的肉体,却丝毫动摇不了革命者钢铁般的意志。他们临刑前那凛然慷慨的陈辞,那坚贞不屈的身姿,那洇衣滴血的伤痕,那一个又一个为革命献身的烈士遗容和烈士事迹,无不让我为之动容、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