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铁航空港一公司,有一间以职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工作室的主人是一位只有高中学历的“土专家”。他能熟练应用PLC自动控制系统,做混凝土拌合机智能调水工作;应用红外线感应技术,实现了铁路道岔自动除雪;应用无线电技术,实现长大缆索吊的全自动控制……他就是中铁航空港一公司物设租赁中心电工,高级技师杨改锁。
自从爱上了电工这一行,杨改锁便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用电的东西,他都会多看几眼,多问几句。杨改锁对电的钟爱,让大家有了一个共识:凡是带电的家伙,有问题就找杨改锁绝对没错。于是小到手电筒、大到变压器,都成了杨改锁调理的对象。在杨改锁身上,有两件“宝贝”:一套已经发黄的电工手册,一个笔记本。打开他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和大量的读书笔记。有很多同事问他:“杨师傅,又不是考大学,你干嘛这样下功夫?”他总是憨憨一笑,“没啥事,多看点书也充实嘛!”正是凭着这股子执着和钻研劲头,他累计写出学习心得和论文一百余篇。
几年前,宝汉公路拱桥缆索吊试车时,甲方指出“没有限位保险装置不能使用”。项目部领导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杨改锁。缆索吊两个主塔架高达67米,扣锁塔架高55米,跨度达300米,想在吊勾上直接安装报警器和限位开关都行不通。杨改锁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苦心钻研,天天围着索塔观察,反复构思,设计制作了一套“无线电缆索吊限位报警器”。在现场试验中,当吊钩超过限位高度时,缆索吊钩报警装置就发出警报声,提示操作人员吊钩回落后方能继续通行;如无视警报继续提升吊钩,无线发射器将发出信号,自动切断电源,停止吊钩动作。操作司机用完后高兴地说:“用了缆索吊报警器,再不用提心吊胆了,使用起来安全多了。”
对杨改锁来说,凭他的手艺出去找工作,一个月轻轻松松能挣近万元,还有好多人和单位想与他合股经营。杨改锁不是没有动过心,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单位。他说:“我是单位培养出来的,我现在发明的十几项国家专利,都离不开单位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密切配合。”有单位要花高价买走他的专利被他拒绝,今年三月,他主动提出免费转让三项国家级专利到公司名下,为公司最终在浙江市场赢得“AA”级评价贡献了力量。
去年,中铁航空港一公司建立了“杨改锁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已取得十余项技术改进成果,其中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今年,杨改锁准备着重将工作室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做好工作室先进经验推广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效益。 本报记者 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