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汉中万目仪电有限公司模具修理车间,“哒哒”的嘈杂声不绝于耳。昏暗的厂房内中,伴随着机器的运转,时而闪动的光芒刺人眼球。还有一股异样的气味,每一个刚进厂的人都很不适应。虽然这里的条件差了些,但对于省劳模、模具工段段长李勇来说,这里不仅是他工作了三十年的车间,更是他攻克技术难关的阵地、挥洒青春热血的舞台、满载荣誉而归的殿堂。
走进李勇的工作室,乍一看,满室狼藉;细观察,琳琅满目。地上摆的模具,桌上架的镗床,以及房内到处可见的螺丝、锯刀,随手一件都是高精尖技术的产物。就单纯说地上的模具,虽然有大有小,但是整齐划一,精密度极高。李勇骄傲地说:“工具车间就像他所制成的部件一样,虽然不是最耀眼的,但却是整个产品中的基础零件。没有这道工序,包装再华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只有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怕吃苦、不厌其烦地不断研制,才能将作废率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内。所以说,每样模具都是经历了千刀万剐,然后经过机器的磨碾,最后又在烈火中重生。其精确度在千分之八。”对于自己的研制成果,李勇可谓惜之如宝。
闲谈之余,李勇始终放心不下镗床工作室内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主夹板。看着李勇焦急的眼神,记者决定采访暂时终止。虽然未能再问下去,但之后的四个小时,记者亲眼目睹了劳模李勇一直站在机床旁边,时而观看图表,时而查看显微镜,时而检查机器,始终没有停下歇息。对此,党办赵玉明主任说道:“这是他一手制造的工具,他要看着它成型,每个过程都不肯舍弃。”三日后,这项主夹板研制成功,目前以交去审验。不出意外,记者将有幸亲眼目睹又一高精尖技术产品的研制过程。
每个工具,李勇都惜之如宝。每道工序,李勇都不可舍弃。但三十年的青春,李勇守护的不是冰冷沉重的铁制模具,而是作为一名模具工人的责任与使命。曾几何时,因为技术精尖,李勇名声远扬,就连上海、深圳的多家企业都向他伸出橄榄枝。但无一例外,都被他拒绝了。正如他所说:“我人在这里,家就在这里。多少年因为工作,已经耽误了家里很多事情,又怎能仅凭一张银行卡来赎回这些歉意?”除了留恋故土之外,塑造他的万目仪电,磨练他的镔铁模具,陪伴他的亲人战友,也是他不忍离开的原因。为此他说:“我的工厂在这里,成就在这里,我的头发从黑到白,这份感情都割舍不去。”也许,夜上海的华灯初上足可炫耀,珠三角的鹏城速度非凡无比。可只有在小江南绵绵的细雨中,只有在模具厂昏暗的车间里,才是劳模李勇真正的家。 本报记者 岳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