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作秀,是做袖,大家都爱美,衣服的最美关键就是袖子的比例和线条。”2003年,怀揣着满心热忱,一位普通的村妇走进了陕西方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做合同工,她就是省劳模郑秀云。从生疏的加工,成长为新时代的劳模,她在普通的岗位上,描绘着新时代农民工的样子。
明亮宽敞的制作车间,各色衣料线伴随着缝纫机的“刷刷”声,将简单的布料连接为时尚靓丽的服装。只见第119台缝纫机前,一位满头黄发的姑娘屏气凝神,线头在她手下飞沙走石,不出一分钟,袖子就完美地与衣服结合在一起。“她是劳模呢,郑秀云啊!”工友们自豪地介绍她,但她对这份荣誉却格外淡定。4月28日下午,刚刚赴省上领奖归来的郑秀云没有呼朋唤友庆贺,而是直接进了车间,摘下省劳模绶带,换上工装。几分钟后,她便从荣誉的光环中回归到了紧张岗位。
“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直到今天我也不觉得自己是省劳模,我要做的是好好工作,做个有用的人。”郑秀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只“笨鸟”。刚入厂,她便暗下决心,要笨鸟先飞,多向业务优秀的前辈学习。绱袖工是服装加工的关键工序,袖子绱得好,一件衣服就有神,穿起来精神、得体,可是第一天学绱袖,郑秀云只绱了一对儿拧巴的袖子。
郑秀云是一位外表平静但内心永不服输的人,别人下班走了,她一个人在车间里绱了拆,拆了绱,自己试穿,反复折腾到大半夜。回到租住的民房,反复琢磨。“当时就想把袖子做漂亮。”天一亮,伴随着红肿的眼睛又进了车间。见到师傅,她试探性地提问,是不是纱向顺直很关键?师傅高兴地笑了:“纱向不顺直,袖子下垂感能好吗?看来班没白加!”郑秀云一下子心热了,一头扎进车间,拆拆绱绱地忙开来。这种高强度的“学徒生活”,郑秀云坚持了一年。一天进步一点点。慢慢地,她绱袖的质量和速度越来越接近熟练工,收入随着产量增高了。
“把手中的本事练不硬,在城市的脚根就立不稳。”在郑秀云这个农村娃心里,城市是一个美丽而现代的村庄,是她梦想生活的地方。“我想这也是大多农民工的想法吧。”郑秀云说到这时,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手头正在缝制的衣服。2008年,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与爱人买了房、安了家。在她看来,不论来自哪里,不论想去何方,只要肯下功夫,那梦就不远。
本报记者 王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