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被风沙雕刻的脸庞

——记±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上的铜川电网铁军

2023年09月16日

宋学敏走在千里无垠的毛乌素沙漠中,背着10斤重的工具沿途巡线保电。风沙在他的脸庞肆虐,吹进他的牙缝,渗满他的鞋底。头顶烈日,脚踏火海(50度的地表温度)。仅一处铁塔巡视完,他就已经气喘吁吁,全身上下被汗水包围,成了大漠中的“雨人”。“在沙漠中完成巡线保电任务,每一个脚印都有着难以形容的沉重。”作为铜川供电局送电工区远赴榆林靖边保电工作的负责人,宋学敏这样说道。

2012年7月9日,世界首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银东线开展大负荷试验,铜川供电局按照陕西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抽调了12名巡线精兵前往榆林靖边县参加保电工作。在已经过去的一周时间内,全体队员冒着酷暑,穿沙漠、越沼泽、翻沟壑,110公里内挺立着144处铁塔,每天都要有人巡视两到三遍。截至7月13日,队员们在巡线过程中共发现6处缺陷,并在最快时间将其处理,受到了省检修公司保电指挥部对他们工作认真细致的表扬。

“今天我又发现一处缺陷。”7月13日,宋学敏走到#423铁塔C腿时,发现此处紧贴着一个蛇洞,土质稀松,随时都有基础下陷、铁塔倾斜的可能。于是,他迅速用泥土的沙粒将此洞回填并夯实。等到隐患彻底排除后,他才放心走向下一个铁塔。

“你是怎么下来的?”当宋学敏如神兵天将般出现在#439铁塔下时,省检专职刘影强直接惊呆了。#438铁塔至#439铁塔之间有两条长沟,宋学敏前几日最快也要绕上一个多小时。但经过对此地的多次考察,宋学敏确信这两条沟无需再绕,可以直接翻越。为此,他选择了一处较为缓和的坡度,背靠山坡,胸前抱着行李,竟然一点点滑了下来。而早就守候在此的刘影强不停地感叹:“你刚才还和我在对面喊话来着,一眨眼你就到了。30米高近乎90度的沟壑,太不可思议了!”

晚上十点左右,队员们回到驻地。所有人的脸上、牙缝间满是沙粒,嘴唇因干燥近乎粘在一起,只有先漱口才能睡觉。50岁的老职工刘成堂说:“这里的环境,确实超出了我们预期的艰苦程度。刚来的时候,因水土不服,队员们不停地拉肚子,羊汤、羊杂碎又都吃不惯。好在现在大家也都适应了,精气神也都逐渐调整了过来。”随即,10名队员们满身疲惫,没有过多的话语,卧倒就睡着了。

李永治是这支队伍中最辛苦的一位,肩负着15公里内的15座铁塔。可他对此毫无怨言,并说道:“我是十二人中,年龄最小、经验最少的。这次来靖边的任务,是我自己争取来的,我为此感到非常荣幸。虽然现在夏日炎炎,但却无法阻止我前进的脚步。穿沙漠就像洗桑拿,翻沟壑就是玩滑滑梯。”面对困难,李永治一笑置之。

在这支队伍中,大多数人都参加了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及国庆60周年华诞的保电工作任务,可谓是铜川电网的一张王牌。7月13日,铜川供电局送电工区主任孟令增从铜川赶至靖边。当他看到这一张张被风沙雕刻的脸庞,心里很是难受。“临走之前都挺好的,现在一个个都跟黑炭似的,真是辛苦了你们。”面对领导的关怀,队长宋学敏代表全体队员承诺:“再苦再累我们都不怕,我们是来自铜川供电局的线路铁军,一定不会辜负领导的重托和希望,发扬送电精神,不辱使命,保证完成保电任务。”

本报记者 岳帅

上篇:“公交门诊专家”——南小宁
下篇:“钢轨医师”刘志韬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7/20120725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7/25/16058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