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22条”)近日出台,在民办教育领域堪称一针“强心剂”。
“‘22条’旨在解决教育领域本身对于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性政策。”在日前于浙江温州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如此表述。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对于推动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可谓极大利好。
“我回国办教育10年,头一次体会到教育主管部门如此‘动真格的’,这在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辽宁何氏医学院院长何伟认为,民办教育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
据介绍,目前全国民办教育在校生为3866万。根据专家测算,如果转化成国家教育经费,每年大概是1000多亿元。“培养这些孩子的经费来源,95%来自民办教育的贡献。”鲁听说。
然而,民办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却屡屡遭遇政策差别化对待、资金渠道单一、缺乏专业化管理等“发展之困”。“过去对民办校讲‘严禁’‘不准’多,讲‘鼓励’‘扶持’少,由于不享有同等待遇,很多在公办学校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民办校却成为瓶颈问题。”天津市津英中学校长张慧颖说。
2010年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后,教育部梳理出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十大问题,“包括法人属性、产权归属、学校权益、师生权益、会计制度、分类管理、合理回报、优惠政策、市场监管和政府服务”。鲁昕尤其强调,“当前民办教育发展存在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因此我们选择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解决教育内部的平等性问题,消除‘政策歧视’。至于外部问题是第二步,目前‘22条’已经做了原则性表述,改革毕竟是个配套实施、综合奏效的渐进过程。”
针对有业内人士提出的“‘22条’对民办教育的财会制度、人事编制、税收政策等问题有所涉及但仍不明确”等意见,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认为,“22条”有些地方尚需细化,目前不能细化原因复杂,这并非教育部门一家的事,需要财政、税务、编办等多个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
对于“22条”的政策目标,鲁昕认为至少解决了民办教育4方面的问题,包括民间资金的进退自由、教育内部的地位平等、民办学校的规范管理以及各级政府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