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一天,我背着行囊登上了从渭南前往兴平的客车,窗外是熟悉街景,内心是复杂的心情,前方的路是怎样的,我无法预料,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我只能前行……车子出发了,透过车窗,“家”的影子在我眼前模糊了,消失了。
今年三月前,我曾经是陕西红星化工厂的一名化工,从事甲胺生产近十多年,也伴随着工厂经历了市场大潮的洗礼。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工厂一直徘徊在半停产的状态,凝聚力越来越低,我的内心对这个“家”一直心急如焚,但又无能为力。最终工厂彻底停产,我和所有工友彻底失去了依靠。我们这些昔日的主人都知道即将面临着什么。对于年轻的职工来说,这没什么,因为“年轻就是本钱”,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四十岁的人来说,那将是走出家门,离开妻儿,颠沛漂泊,寻找希望,重新寻找一个能接纳自己的“家”。
没有工作可干的日子是一种煎熬,生活的重担激励着我必须努力追寻。四月份的一次偶然机会,同事在网上发现了兴化集团公司为甲胺车间招工的启示,得到消息,我和一些工友报着试试看的心情报了名。几天后,兴化人力资源部通知我们来兴化参加面试、笔试,随后告诉我们等待结果。
回到家,我继续在网上搜索着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电话铃声的响起,当我听到自己和另外三位同事被兴化录用的消息后,兴奋之余又微微有些不安,兴化会怎样对待我们呢?我们能适应兴化的企业文化氛围吗?对于我来说,多年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要外出打工了,要离开妻儿、离开亲朋、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说真心话,假如能有一线希望,我是不会走这一步的,那三位同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发时间一天一天的临近,我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对妻儿交待,直到孩子都嚷着听腻了…
汽车一路向西,内心万绪千头。突然,手机铃响了,一个亲切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你好,我是咱们甲胺车间的同事,你们到哪啦?”,“车间安排我接你们,你们在兴化南院门口下车,咱们在那里见面”,我心里一阵阵激动。
“兴化南院到了。”我们四人手提肩扛着行李下车等候。“你们是渭南来的?”一个人热情的问道,我们异口同声答道“是”。“欢迎你们来兴化,今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你们先到宿舍放好行李,下午去人力资源部报到”。通过短暂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车间已经与后勤管理中心联系好了,后勤的同志为我们安排宿舍,我们心里一阵阵庆幸,觉得这个企业挺不错的。
报到后,车间又为我们办好了饭卡,一切安排就绪。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参加学习培训,每天都有计划,每周都有要求。很快我们就感到了不适应,上班时的紧张,下班时的孤独,想家的感觉让人发呆。而这时车间领导的一次次问候:“宿舍热不?伙食习惯不?家里好吗?”让人心里充满了暖意。工作服报号,谁知发下来一穿大了,主任知道了,安排办事员没几天就调换了。车间领导去我们宿舍慰问,知道业余生活单调,给我们找来一台电视机,让我们丰富业余生活。我觉得车间领导特别像兄长,因为在异乡只有亲人才这样关心,兴化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一段时间的耳闻目睹,我深深的被兴化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的管理所折服。兴化的管理从小事着手,从细节看成败,让我们感到新鲜和好奇。记录仿宋化,物品定置定位,一件件普普通通的小事,能坚持那么多年真不简单。很多年前,我们在原企业曾经写过仿宋字,但没有坚持下来,现在与新同事们一起练仿宋,又是另一番感觉。兴化历经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摆脱困境。在这里我见不到“斗”、“等”、“靠”、推诿、扯皮;在这里我只能看到讲降耗,施技改、讲产量,比竞争、讲服从,比效率、讲奉献,比干劲;这里拥有一整套完整有效机制,保证了企业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在这里我看到了凝聚了几代兴化人的心血和智慧,可以说当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自觉性被调动起来时,他的巨大的创造力,在他面前还有什么干不成的,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大化工项目的快速建成就是最好的例证!我能从每名同事的脸上看到作为一名兴化员工的自豪。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现在我已经抛弃了来兴化之前的打工心态,有一种成为企业主人的感觉。我感恩兴化,在我们人生困难的时候敞开胸怀地接纳;我感恩兴化,让我们燃起了创业的激情。我现在不孤单了,我已经融入到甲胺车间、融入到兴化,我就是兴化人,兴化就是我的家,我将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为这个“家”奉献自己的辛劳、汗水和热情。 (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