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方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包括首都北京以及各大省会城市在内,许多城镇陷入“汪洋泽国”。城市内涝成为城市发展的“内伤”,“水漫金山”的尴尬再一次把城市建设的弊病展现得淋漓尽致。城中积水已逐渐退却,但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如何面对暴雨“软肋”,还需用一颗负责任的心进行深刻反思。
“水上威尼斯”、“陪你去看海”,这些读起来的妙趣横生冷幽默把城市内涝这个“高贵病”生动地展现出来,也再一次引发大众对城市逢雨必瘫痪的无奈思考。改善这种逢雨被淹的尴尬局面是城市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城市弊病,也是政府执政必须坦诚面对的民生课题之一。出行受堵、房屋被淹、人员财产损失乃至整个城市陷入瘫痪,要谈宜居城市和民生至上这就是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对于更能吸引眼球的高楼林立,地下排网工程称为“看不见的工程”。近几年,疯狂发展的城市建设就是因为陷入“重地表,轻低下”的局限模式中,才导致“水漫金山”的尴尬一再上演。与高楼林立的城市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中排污、泄洪管网的老化、损毁严重,却得不到及时改善,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提速同时,相当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小,管道老化,形成严重的“肠梗阻”。一些城市地下管网甚至还保留着改革开放前的原貌,采取头重脚轻、哪痛医哪的策略来应对城中弊病,这也就难怪陷入逢雨必涝、逢洪必淹的“魔咒”之重了。地下管网工程建设远远滞后于地上城市发展速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暴雨来时必然会让城市窘态百出,狼狈不堪。
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工程是良心工程”,在150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城市泄洪这个从城市诞生的那天起就有着深刻研究的历史课题早已经日趋成熟,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我们不差技术也不差钱,差的是一颗为城市深谋远虑的责任心。
一场特大暴雨给我们上了难得一课,雨过天晴后我们就要努力走出这样的困境。
□程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