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看见飞机翱翔蓝天都觉得很兴奋,要是自己能造架飞机该多好,久而久之,这成了我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最终成为航空人,给了我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谈起自己的工作,董培光说。
1992年进厂,只有中技水平的董培光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和日趋精湛的车工技术很快地取得单位信任。1999年,公司引进的第一台数控车床交由董培光操作,他也就此成为公司数控车工“第一人。”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自学完成了大专机械加工自动化专业的所有课程。大小十余本学习笔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除了各类数据和坐标曲线,还有他辛勤的汗水,付出终获成功。
随后的日子,他凭着不服输的钻劲和不断摸索,先后攻克了型号新品因径向扭力导致局部尺寸超差等困扰产品质量提高的技术难题,确保了产品按节点合格交付。
“我一直坚持,不论任务是否紧急,都应该以质量为前提。”董培光工作始终都在重安全,严质量的前提下操作,严格按照“三检”制度,工艺规范,安全操作规定认真加工,从不超程序,越工序。多年来经过他加工的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他承担的各类任务总能提前保质保量完成。从2000年开始至2011年,他个人工时年均达到了8000多小时,创造了中航工业制动机械加工平均工时高纪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注重学习的董培光来讲,创新地开展工作也是他在工作岗位上的追求。面对企业50多年来在附件产品加工方面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他结合现代化的加工设备进行了改革,在企业技术部门的支持下,他对传统的工装、刀具、工艺方法进行了改良,通过努力,他的改革成果为型号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成果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得到了普及。承担的“某型号壳体增加工艺螺纹和定位孔”和“四爪卡盘加工某壳体”项目,分别获得公司“五小”成果二等奖和青年创新创效成果二等奖。2007年至今,他完成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等五小成果38项,为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发挥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