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在金水河东面的山坡上租了一孔窑洞,与对岸的主井隔河相望。即使下了班,老王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主井的运行状况,他的耳朵就像钉在了那里一样。一旦听到主井运行的声音稍稍有点儿异常,他不是一个电话呼到队部,就是飞似地冲过来……
这就是老王,澄合合阳公司运输队检修班班长王振鹏。
之所以这样,都源于老王对那些设备的热爱,提起那些铜头铁脑的机械设备,老王对它们的熟悉程度远比对他家养了几头猪、几只鸡还要熟悉,同事们都打趣地说:“老王早把那些铁家伙当成是自己的儿了。”
一次,翻轮电机“发烧”了,连着几天,温度只升不降,这可把老王急坏了,电机“烧”几天,他就几天睡不着觉,半夜的时候也会打着手电筒从他的窑洞走到这头,用手摸摸电机,试试温度。在他的反复查看下,他终于发现问题的所在。原来,翻轮电机处于一个密闭的空间,导致电机热量无法散出,温度升高。于是,老王便想法儿在电机同一水平的墙体上凿了一个洞,洞口接个简易喇叭,喇叭口正对着电机风叶罩,喇叭的另一头则接一台鼓风机,利用鼓风机为电机吹入持续不断的新鲜风流,从而使电机温度降了下来。为此,队上专门为他的这项小发明起名叫“振鹏降温机”。
正是出于对这些设备的热爱,他先后做出了许多小改小革,如矿车三连环挂钩、液压拔轮器等,别看是些小改革,但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磨损与毁坏,极大地延长了设备的寿命。
老王还是一个善于思考,干活下劲儿的人。去年12月,合阳公司第一批综采支架入井,由于井口小支架大,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确保这些庞然大物顺利入井?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只见老王闷着头,拿着尺子在井口量来量去,不久便想出了破解的办法。在第一台支架平稳入井后,他发现罐笼底吊绳U型环销子与钢丝绳磨损太大,着力点无法固定,不易拉动,又极不安全,他灵机一动,找来一个310轴承套在U型环销子上,这样一来,U型环就相当于一个滑轮,能在钢丝绳上自由滚动,这就彻底解决了磨损大和不易拉动的问题。
有人竖起大拇指,“老王,高!”听到这些,老王只是嘿嘿一笑,低下头认真检查钢丝绳有无断丝、绳卡、螺栓是否滑丝。下支架的那段时间正值数九寒天,又在西风井的进风口,寒风凛冽刺骨,温度低达零下20摄氏度,一夜过去轨道便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溜,年轻的徒弟们发牢骚说:“这冰天雪地的,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于是,许多人都缩着脖子猫到墙角。老王却坚持蹲在地上,一下一下地敲结冰,由于裹着厚厚的棉衣,干起活儿来,非常笨拙、吃力,他只好脱去大衣,用挥舞的铁棍与严冰相博,寒风冷雪里,老王的身影萧瑟而突兀。
常常有人问老王:“你天天守着这些铁玩意儿,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图啥?”老王坦然地说:“我在矿上干了三十几年了,跟这些设备打了几十年交道,是他们一直陪着我,不离不弃,我得照顾好他们。”
如今,下了班之后的老王,依旧日日守望着金水河对面的主井…… (张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