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机研制中,仅导管就有几千项,而这些导管的生产,具体由西飞国际钣金26厂导管工段工长刘伟来安排、协调,面对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刘伟分出轻重缓急,用好手中的资源,以确保零件配套任务按期圆满完成。
刘伟1997年12月参加工作,一直从事数控弯管,2008年,当上了该工段的工长,成员有35名,是厂里工段中人数最多的。他立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做到数控弯管和手工弯管相匹配,体现出精、专特色。
去年零件投产后,生产任务一波紧似一波,零件加工难度前所未有,他和他率领的团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锋。
这次,大直径薄壁管弯曲难度很大,需要依靠模具保证,而一套模具就有200多公斤,装夹、调试、试弯、采集数据等等颇费周折,而且,不同规格的管子采用的模具不同,为了一次做好,刘伟调集有经验的工人张辉、王新宇调试,就这样,调试一回往往都要反复好几次,花上半天时间。细管子也特别多,生产相对容易些,但由于管子较软,富有弹性,测量往往存在失真,就得多测量几遍,刘伟就安排另一班的工人测量,以保证相互配合,衔接生产。
刘伟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不仅要安排生产,还要为生产提供条件。每次,生产任务一来,他首先要梳理项目和规格,分门别类登记造册,以方便工人加工。而这项活,他多是在生产指挥和处理问题后抽空来进行,由于工作量太大,上班弄不完,就下班接着干。每天晚上,厂里都要对生产计划,一项一项的过,哪些项目完成了,哪些还没有完成,状态怎么样,都得一清两楚。工作量很大,一个都不能放过,不然就容易打乱仗,影响到全厂的生产节奏。为了准确无误,从今年年初到4月底最忙的这段时间,他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点左右。尤其是今年过年前后,测量机出了故障,他立即组织人员在外地边生产,边测量,零件到厂后,马上检查、验收,度过了艰难的时光。
最近,生产进入尾声,更改项目频繁而紧急,这也是人员最为疲惫的阶段。但刘伟咬紧牙关,坚持着。就在五一前,他们还打了一场硬仗,当时项目指挥部给他们下了“死命令”。接到任务,刘伟和工艺员、调度员相互配合,加紧生产,终于在规定的五天时间内拿下了这一大部件的更改任务。
天气一天热过一天,刘伟仍然像往常一样忙碌在生产一线。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本已消瘦的他又掉了几斤肉,身体还时常“耍”些小毛病,但他从不在乎这些,只一心一意地为飞机上急需的导管而奔波,他说:“我不能因为没有尽力而后悔。”这就是一个普通生产管理者爱企业的情怀。
(侯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