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炉火情

——记省劳模、陕西华特新材料公司挡车工谢萍

2023年09月16日

风箱“呼呼”作响,坩埚炉内的火喧闹昼夜不停,晶莹剔透的玻璃丝在机器上缓缓滑落,只见谢萍迅速将温热的玻璃丝缠绕在绕丝筒上,如此反复不到5分钟,她的衣襟已浸满汗水。“从15岁进厂,我一直在这里做拉丝工作,从没想过这么普通的我,还能当劳模。”

谢萍40岁的脸上除了内敛,很少能看见中年女人的风姿卓韵,更多的是坚毅和厚重。她的手腕处依稀可见最初学艺时留下的伤痕,犹如被锋利的小刀划过。25年的工作里,她的一双手已微微发黄,像是被老茧整个包裹起来,又厚又结实。“刚来那会儿着急上手,拉丝是个高温、危险活儿,不但要快,更要细心。”谢萍一边说,一边将刚炼融的玻璃丝拉伸、缠绕。车间里的温度闷热难耐,坩埚炉旁更是如火焰山一般,这刚融化的丝让人恐其烫手,可谢萍操作起来,如纤云弄巧一般。

“谢萍的生产技术最过硬,拉丝车间没人敢说第一。”拉丝二车间主任李风光告诉记者,谢萍在厂里有个响亮的外号“谢一吨”,在2006年至2010年,她累计生产原丝182.61吨,平均超产20.85%。谢萍娴熟的作业技术是她的看家本领。一般情况下,坩埚连续生产后期,作业难度会增加,单台生产量会有所降低,这是的工人必须多辛苦几分,才能保证正常生产。40多摄氏度的车间里,就连冬日也要穿着短袖,工作难度加大不免让工人们疲惫不堪。“工作难时,大家都喜欢和谢萍的机台为邻。”李风光说,谢萍在帮助工友时,毫无保留,每次的重要任务,她是不二人选。

2008年下半年,金融风暴袭来,作为出口产品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华特玻纤公司碰到了多年不遇的困境。为了尽快摆脱困境,企业调整了产品结构,工人们对金融风暴更是人心惶惶,工作时总是谈论这场危机。可谢萍并没有显示出惶恐,她仍默默工作。“我的父亲就在这里工作,我对厂子有一份老感情,对厂子有信心。”谢萍在困境里充分显示了骨干的示范作用,她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创造了自己生产最高纪录,并被华特集团授予了企业历史上第一次命名的集团劳动模范。

本报记者 王惠玲

上篇:陕西清理九种“吃空饷”人员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8/20120802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8/02/16118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