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随着力拔千钧的巨臂将最后一段钢拱肋沉稳吊装到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西安市重点工程秦汉大道灞河桥,如展翅腾飞的大雁,凌空翱翔于西安国际港务区。
从2011年3月10日正式开工,2012年6月6日开始架拱,到7月7日主桥钢管拱合拢,用短暂的16个月时间,中铁二十局六公司与西安市政集团公司强强联手,缔造起一座建筑造型犹如腾飞大雁的人文景观——秦汉大道灞河桥。
让质量“零缺陷”
面对桥位地质多变、主桥中墩结构异常新颖复杂、三向预应力体系、“夹心”旧桥通车与拆除对新桥施工干扰大等一系列施工难点,六公司为确保工程一次成优,进行质量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对其制定措施和预案,对每个工种工艺现场培训和技术交底,对“四新”技术广泛应用,并制定出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标准,坚持样板引路。做到每道工序开工前先做出样板,经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共同检验后提出改进意见,作为同类工程内控最低标准进行推广,让秦汉大道灞河桥这只“大雁”始终沿着样板先行、精细过程、消除质量通病的轨迹健康成长。
主桥7#中墩,是全桥施工的重难点之一。其抗震体系,国内首次应用。多排支座、空心拱座、防水混凝土保护墙、拱脚锚固等结构形式,致使工序繁多,像制造整台机械零部件一样多变复杂。为克难制胜,他们对分部分项工程实行施工方案比选,至少做到三选一,确保优中选优,一次成优。多排支座安装完成后,经专家检测,高程误差仅正负0.1毫米,其安装精度是单排支座允许高程误差的50倍,高标准、高质量的满足了设计各项性能。
在主墩承台847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内部温度高达摄氏70度,而规范要求内外温差须控制在摄氏25度以内。为确保一次浇筑成型的承台内实外美、光洁如镜,从组合钢模支护到散热冷却管布设,从选用注入降温水到混凝土配合比,从外加剂添加到抗裂性能实验,从随时测温监控到规范养生保护,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他们像呵护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细心护理,直到其体格强健。
全桥三向预应力体系的优劣,决定着桥梁运营的安危。他们从纵向、竖向、横向及边拱脚环向分三个阶段分批循环加力,既使桥面、钢拱线型顺畅,又使全桥在三向预应力作业下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使安全“零事故”
古老的灞河常年蓄水深达4米、汛期叠加水深达7米。身处库区的秦汉大道灞河桥上下游碧水茫茫,烟波浩淼。孕育“腾飞的大雁”,除须确保施工等安全外,无可回避的要经历两个汛期和上下游7个橡胶坝随时泄洪、蓄水的严峻考验。
为及时消灭安全隐患,他们在施工关键部位、两端桥头、桥梁主墩和项目部指挥中心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全程防范;为安全度汛,他们与桥位上游20多公里处的马渡王水文站签订汛情预报合同,与桥位上下游的世园会、国家级湿地公园等管理单位主动联系,全程预防,规避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泄洪、蓄水的影响;为强化防范意识,他们制定防汛预案并编写成演练剧本,现场组织演练,提高全员防汛能力。
主桥现浇桥面支架的成败,是全桥的核心。依据施工图纸,从搭设到拆除,至少需要长达1年的支撑。期间,要承受主桥7400立方米现浇混凝土约2万吨的荷载,要经受两个汛期及上游泄洪冲击、杂物撞击和下游蓄水浸泡等一系列生死考验。为避免满堂支架的基础被洪水浸泡、冲刷掏空而危及桥梁安全的弊端,他们采用管桩基础、装配式组合钢支架。为确保万无一失,先做到认真验算,再请长安大学桥梁专家验算,并多次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装配式组合钢支架的应用,既满足了桥梁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也安然度过了西安市30年一遇的洪水袭击。同时,填补了桥梁支架搭设空白,创造了适用范围广、周转性强、拆装快捷方便、长期效益好的同类大跨度桥梁支架搭设新工法。
施工前期,西安世园会召开。占居新桥中幅位置的旧桥须安全畅通,待世园会结束后才可拆除。旧桥通车、拆除及新桥施工安全,均不可掉以轻心。针对“夹心”的旧桥车流量大、行人多、设施陈旧的现状,他们对其两侧800米护栏加装安全防护网,标画行车行人标志线,安装警示灯、照明灯、减速带,派驻交通疏导员指挥交通,既确保新桥安全施工,又确保了市民出行安全。
助进度“零滞后”
为加快进度,他们根据工程关键节点和控制难点,改月计划为周计划,进而实施日计划管理,采用“海”、“陆”、“空”齐头并进的方式优化工序安排,合理配置资源,加密过程管控,对进度节点按小时推进、考核。
主桥现浇梁,原定分15块施工。为提高混凝土的内在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接缝并加快进度,他们优化施工方案,组织大干70天劳动竞赛,分5块进行浇筑;为缩短钢管拱架设时间,他们开展大干45天劳动竞赛,调整架设顺序和位置,使架设与焊接平行交叉作业;在全桥三向预应力张拉过程中,他们主动与设计院和监控单位沟通,及时调整张拉顺序,让可张拉部分在确保安全质量的情况下加快进度。每一个节点的胜利,处处透出管理人员的精细和全体参建员工的智慧与心血。 (许岗 王昌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