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迹象显示,由于官员腐败的暴露越来越损耗政府的公信力,一场低调的“自清运动”正在内部进行。据7月23日《南方都市报》报道,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已有16个市、县进行了官员财产公开的探索和试验。不过,相比2009年第一个“吃螃蟹”的新疆阿勒泰市财产公示创举的沸沸扬扬,这一轮试验在悄然进行:在公示范围和公示对象方面有所收窄,多数试点地方只对拟提拔干部的家庭财产在内部进行公示。
实际上,其中最早试点的新疆阿勒泰市,早在时任该市纪委书记的吴伟平去世后,这项“没有遇到什么阻力”的试验就已“人亡政息”了。新近破冰的江苏淮安则显得小心翼翼,舆论也日渐持观望态度。2012年7月10日,中共淮安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发布《关于同步公示拟提拔干部财产的暂行办法》,淮安市纪委在接受的少量媒体采访中表示,希望以地方增量改革的方式稳妥探索官员财产公示难题。
由试点地方的特征可以看到,目前进行探索的,多是一些边缘的基层乡镇市。看起来,财产公示试点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由边缘至中心”的路径。这样的“小步走”,或可视为避免引起大的政治震荡的一种“保守疗法”:拿小地方开刀,激励小地方官员主动探索,可避免中心城市或更高级别官员涉入引发的舆论关注一发不可收拾。
在一个庞大的体制当中,总有人看到“吃螃蟹”的诱惑并愿意践行之,舆论所要观察和分析的,是如何让这些吃螃蟹的先行者不成为“吃亏的老实人”?正如解析“官员财产公开缘何转低调”时,中国人民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毛昭辉所说的,由于部分地方试点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容易引发上一级政府的顾虑和不满。这话值得玩味,也是舆论应关注和警惕的地方。不怕下属不满,反而怕上级不满——用官场逻辑来说,就是“枪打出头鸟,不能抢了上级的风头”。因此,呵护这些改革者,进而看到局部发生的探索,实际上恰恰是一场符合执政党整体利益的“自清运动”,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保护改革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缺乏官员选拔机制的配套制度,改革的实践者往往由于“做得越多、目标越大”而在官场的升迁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遭淘汰时有发生。
在一个新媒介已成为民意表达主流传播方式的时代,善于推销自己的执政理念并不是“作秀”或“出风头”,反而是官员亟需习得的执政能力。
当一位官员桌上的一包天价烟、一盒方便面都可能引发舆论发酵时,官员群体应当意识到,加强自己的媒介素养,秀出个人风采而不是暴露缺陷就并非可有可无的小事了。以此类推,官员财产也迟早成为公众关注和搜集的信息,被动暴露不如主动披露,任何不正当财产收入,都会成为官场上的定时炸弹,所谓财产公示,某种程度上也是官员升迁道路上的“排雷”自清行动,更是增进道义资源之政治伦理的内在要求。 □彭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