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要学习,脑子要活,思想要新。”这是梁英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凭着这股不断学习的劲头,这个年仅36岁,留着齐耳短发身材瘦削,喜欢爽朗大笑的女人带领华西镇的百姓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
“虽说咱只有高中文化,但是别人不敢做、不敢拼的,咱都敢,瞅准了机会,咱就干!”梁英的为人和她的话语一样干脆,从不掩饰自己身上那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2009年,梁英从华阴市出台的《发展高效农业扶持政策》里看到了未来,就这样,在县城拥有一家小超市且年收入逾十万的她,拍拍大腿,决定回到农村大干一场。
花费千余元购买高效产业种植管理书籍,查询相关知识,2009年10月,弘农公司的组建使梁英有了用武之地。她从起初的“单打独斗”,摇身一变成了弘农公司技术员。通过努力,梁英先后协调公司5次组织职工及周边群众500余人次,赴大荔、华县及杨陵参观学习,最终选准了大棚葡萄成为该公司及全镇推广的一大特色产业,做为公司发展、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协调公司及镇政府聘请专家、教授,进行葡萄栽培技术培训,使全镇一半以上群众掌握了红提葡萄种植管理技术,使葡萄产业在全镇发展迅速。
葡萄引种成功后,梁英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2010年,植保站对华西镇土壤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土壤十分适宜果蔬种植,加之华西的水质含多种矿物质,非常适宜浇灌果蔬。通过掌握的信息,梁英决定发展大棚草莓产业。为此,她自费前往扬州大学考察并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无病毒草莓并试种成功,第一年亩收入就达3万余元。
在梁英的引领下,华西产业发展迅猛,她选准华西镇为无病毒草莓产业发展基地。联合本村8户村民,投资300余万元成立了冯东村兴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以年薪5万元从杨陵聘请了一位专业人员,从各个环节加以指导。“要做,就要做大做强。”回想起创业初期的那股子倔脾气,梁英现在都后怕。“要是赔了,怎么向老乡们交代。”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奋斗终于结出了硕果。2010年,“华西果蔬”商标注册成功,并于一年后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成为渭南市的首家认证农产品。为支持梁英,镇劳动保障所为全镇大棚户提供无息贷款100余万元。镇农业服务中心规划五年内,把华西镇建设成为华阴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她的合作社成员发展至70户,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
如今,梁英为他和存在同样困难的110个困难户在自己的公司安排了工作,每月有1200—1500元的稳定收入。在她带动下,全镇的大棚产业已解决500余名农民工就业问题。
本报记者 刘楠 实习生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