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可敬的人,他们曾经把青春无私奉献给了祖国,今天虽然脱去了神圣的军装,但军人的本色却从未减退。他们献身煤海,奉献光和热,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陕北矿业韩家湾煤炭公司机修队的刘小利就是这样的复转军人。47岁的他,面容略显沧桑,操着一口浓郁的陕西方言,2007年9月调入机修队,从事电焊工作。
凭着从部队历练出的品质和精神,工作中他虚心向工友学习专业知识。刚到机修队时,班长问他:“下班了,怎么还不走”,他憨厚地笑着说:“我技术不行就得多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他已基本掌握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技术。
2010年10月,2306工作面搬家倒面,筒仓改造项目也相继展开,溜煤筒由原来的6毫米钢板改造为加厚16毫米锰钢板。为了抢工程进度,职工们吃午饭的地点也“搬”到了工作现场。由于焊接时多为立焊缝,作业难度大,工作强度高,火星四处飞溅,可刘小利每天坚持焊接11小时,平均每天就要用掉9公斤焊条。经过一周时间的突击,他圆满完成了区队交给的工作任务。
2011年7月,由于螺栓长期受井下潮湿作业环境腐蚀还伴有磨损,综掘机后履带减速机装置损坏,需要及时更换。但是,作业空间狭小,几名职工轮番操作都没能拆下来。刘小利来到现场后,趴在地上查看情况,顶着逐渐升高的温度坚持气割作业,衣襟被汗水浸湿,身上沾满了泥水,但他却硬是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将螺栓拆了下来。
尤其是今年的4月28日,刘小利白天加工完井下风门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刚刚回到宿舍,急促的电话铃声就响起来了。由于1-2煤层采区矸石比较多,刮板输送机链条发生断裂,要求他立即去车间加工维修。“军令如山”,接到任务后,他立即换上作衣,花费了近2个小时将链条修复,确保了井下的正常生产。本以为可以安心休息,可深夜3点多,匆忙的铃声又再次将熟睡中的刘小利惊醒,在得知井下急需十几根工字钢架后,他又一次来到车间,加工了整整八个小时……
这就是退伍军人刘小利,每次有重要抢修任务的时候,他都冲锋在前,一次又一次用事实完美地诠释着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张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