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三年回眸,新医改取得的阶段性成功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从最初决策、基本框架的确定到具体实施中不断完善,医改三年是一个科学决策、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充分尊重民意、吸纳民智、发扬民主的过程。
从调研、起草到最终出台,新医改方案经历了三年的酝酿期。
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说,新医改方案从最初酝酿到定稿通过,经历了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三次国务院常务会、一次政治局常委会。“可以说,新医改方案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路径的确定,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完成的。”
自2006年7月起,卫生、财政、社保、药监四部门就医改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题调研。随后,国务院又分别向各省区市,各阶层、各行业和社会群体广泛征求意见。“座谈会开了不计其数,其中由国务院领导亲自主持的座谈会就开了五六次。”侯岩说。
新医改方案还首次“借助外脑”,引入境外商业咨询机构参与政策设计。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世界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家境内外机构参与了对新医改方案进行独立平行研究。
如果说新医改在顶层设计是“三年磨一剑”的话,那么来自基层的制度创新就是“一剑舞三年”。
国家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说,新医改在制度设计上,十分重视地方的首创精神。各地在改革中也涌现了大量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一些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实践创新均得到认真总结并在全国推广。许多配套文件的形成,也来源于基层的试点和实践。
“与其他同步开展医改的国家相比,中国新医改的运行推进机制与众不同。一些国外同行在与我交流时,他们最佩服的就是中国医改的高效率和强大执行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说,新医改的运行机制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改革操作路径。三年医改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中国模式”的可行性,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医改,也将为今后其他领域的改革带来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