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扎根山区把鱼养

——记省劳模、宝鸡市冯家山水库鱼场高级工程师白清利

2023年09月16日

绵延的丘陵将一汪池水包裹其中,寂静的山村里除了风声只剩潺潺的水声。走进宝鸡市冯家山水库鱼场,红色的砖瓦房伫立在池塘边,里面走出个一身黑胶衣的人,他兴冲冲拿着渔网,走进池塘,鱼儿顺势在他身边翻腾个不停。他就是省劳模白清利,一位“知鱼之乐”的高级养殖师。

白清利自1994年从大连水产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宝鸡市冯家山水库渔场从事水产养殖技术实验与推广,一干就是18年,“扎根山区18年,我每天都很开心,山水养性,我还和自己最爱的鱼在一起。”白清利说起话来甚是儒雅,身边的清水,配上自由的鱼群,让他身上散发着一股魏晋雅士的风范。白清利很少出山,大多时间都用来做科研。宝鸡是内陆城市,由于受到养殖技术等问题制约,一直以来优势鱼种单一,从进渔场时,白清利就一直在思考“怎样丰富鱼种”。

白清利带领自己的班组,围绕鲟鱼、斑点叉尾鮰、团头鲂等水产品,在养殖推广中发现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研究与探索,进行技术攻关实验与推广,研究制定攻关课题,落实技术方案和措施,终于有所成果。在1996年引进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项目,当年就获得20公分以上的斑点叉尾鮰鱼种1700尾;1999年实施冯家山水库网箱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2000年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项目中,“选好亲鱼是前提,育好亲鱼是基础,催产时机把握准是关键”的基本方法,取得成功。白清利对自己和组员取得的成功都牢记在心,为了更好地推广技巧,他还做了不少研究课题。他的《史氏鲟鱼养殖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不仅填补了陕西省养殖鲟鱼的空白,而且还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进步二等奖,彻底改变了宝鸡市民水产品品种单一的状况。

白清利长期扎根山区,把生命之春和聪明才智全部奉献给了水产事业。记者了解到,他常常以渔场为家,年出勤天数最少300天,对于事业的热诚由此可见。“现在有的年轻人不喜欢来山区,其实越是困苦的地方,越能有所作为。”白清利说完用手指着山间的一切,诉说着这里的美好和自己的甘甜。

本报记者 王惠玲

上篇:将深化四项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
下篇:我国人均GDP达5432美元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8/20120817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8/17/16173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