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油海弄潮著华章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延长油田定边采油厂厂长贺安武

2023年09月16日

贺安武同志从1993年进入定边采油厂以来,从事过采油工、修井工,担任过小车队副队长,原油运输科科长,2004年3月起任定边采油厂副厂长,2009年4月起任厂党委副书记兼副厂长,2010年3月起任定边采油厂厂长。他热爱石油事业,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时刻用心血和汗水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迎难而上 建百万吨产能基地

2004年8月,贺安武负责采油厂樊学区域勘探开发工作。当时定边采油厂日产原油850吨,主要分布在东仁沟-韩渠、油房庄、姬塬等区域。樊学区域开发于1997年,油井最初由社会投资商经营,2003年“三权”回收后,采油厂又进行了二次勘探开发,效果一直不理想,2004年9月份该区域产量下降到日产油不足15吨。当时采油厂与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长期从事陕北低渗透油田研究的教授以及长庆油田有关专家进行联合攻关、科学研究论证,综合专家意见,樊学区域属于贫油区,勘探开发的价值不大,于是,采油厂准备放弃该区域。贺安武作为厂领导班子成员之一,综合自己对樊学区域地质情况的认识,他认定该区域肯定有勘探开发价值,并多次到现场考察,多方收集有关樊学区域地质资料,最后主动请缨由他负责樊学区域的勘探开发,经采油厂多次会议研究,最后决定再试一试,倘若不行,就彻底放弃。贺安武亲自勘察井位,部署井场,结果出师不利,打的第一口就是干井。他暗想如果再打一口不出油怎么办?如何向采油厂交待,向全体干部职工交待?然而贺安武对樊学区域勘探开发的信念始终没有变,坚信一定能找出含油富集区。随即打了第二口,结果成为了喷井,初产达110吨/日,稳产60吨/日,接着第三口、第四口日产量都在20吨以上。三口高产井的开发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从此拉开了樊学区域开发的序幕。目前,该区域已建成100万吨以上产能基地。樊学油区的成功开发,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不可摧的资源基础。

科技引领 技改挖潜成效显著

2010年3月担任定边采油厂厂长以来,贺安武始终以科技为先导,强力推进资源拓展,开创了定边地方石油开发的新局面。两年来,新增资源控制面积1100平方公里,新增地质储量达到5500万吨,为定边采油厂跨越发展做好了资源储备工作。贺安武带领定边采油厂在强化新区开发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开发老区的综合治理工作。他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要让那些低产、低效、停躺井梅开二度。”组织成立了技改挖潜项目组,组长指定由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总工程师担任。他坚信只要措施得力、科学技改,地下还有油,就一定可以在技改挖潜上求得新突破,向广大干部职工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他通过反反复复的推理研究论证之后,对技改思路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将以单井为对象进行技改调整为通过对全厂低产、低效、停躺井潜力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注水见效程度,实施各个区块综合治理。调整了部分区域油井的采油参数,并在部分油井实施了补孔解堵、酸化解堵、小规模压裂解堵等措施,充分挖潜油井潜力,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两年来,开展油井技措1250多井次,累计增油达30万吨以上,开创了定边采油厂技改挖潜的新局面。

注采开发 转变开发方式

贺安武走注采开发模式,着力转变油田开发方式。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建成投运点式注水站95座,投转注793口井。两年的工程总量比2001年至2009年的总和还多出66座注水站、506口注水井。为全面实现“注上水”的目标提供了基本条件。

自2010年以来,他把“注采开发”模式作为定边采油厂的生产制度,落实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就是要求在指定适合区域根据储层地质状况,先进行注水,待地层压力增长到科学合理的水平后,再实施整装开发,以提高单井产量和产能。截至2011年底,注水控制面积572平方公里,注水控制储量1.99亿吨,已实现了“注上水”的目标。两年累计注入水461.22万方、增油10.7万吨,水驱增油成效已经显现。

为实现“注上水、注好水、注足水、管好水”的注采思路,他主张在各采油队成立了注水组,每月对注水量、配注量合格率、注水井利用率及注水设备利用率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直接与采油队员工工资挂钩,督促各生产单位重视注水工作。同时,根据油水井动态分析及测试资料的应用,每月对注水井配注量进行调整,每两天对一个采油队进行动态分析,每十二天一个轮回,按月定期组织相关技术部门及基层采油队技术组相关人员参加月度动态分析会,为全厂油水井的平稳、正常运行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意见,确保了注水工作的正常运行。

强化集输 提升油田建设水平

采油厂投资2亿多元进行集输改造,建成联合站、集输站30多座,铺设原油集输和注水管道800多公里。当前,总投资8.2亿元的集团公司重点项目樊学油区地面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建成后将极大提升采油厂集输管理水平。但是,面对企业勘探开发区域均处在千沟万壑之中,井场比较分散,管理十分不便的现状,他亲自到生产一线搞调研,调研中他们注重听取采油队、采油工的意见和建议,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大胆创新,综合考虑各井场的地理、地势及后期集输规划等因素,提出了对部分油井实施了“小而全”集输的好做法。具体做法就是以一个井场为中心,在场内建设集输罐台及附属设施,将周边乡邻的油井集输进来,集中脱水、发油。这样一来,既避免了重复性建设,又节约了占地、投资和人力资源,更为今后的大集输和数字化管理打下了基础。“小而全”集输的成功实施,不仅得到了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等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好评和肯定,而且大大的缓解了采油厂人力资源紧缺的压力,杜绝了原油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实现了安全环保生产,提高了油田综合管理水平,特别是为全油田推广“小而全”集输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和成熟技术。仅此一项,两年来建成“小而全”集输点200个,为企业节约资金近4000万元。他为了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积极推行数字化油田建设,在定边采油厂王圈联合站进行了油田数字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并经初始运行成功,为今后该厂实施数字化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创新管理 引燃发展不竭动力

贺安武为厂长的定边采油厂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进行了大胆创新。改变了以往厂长“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就是在财务管理深水区改革的一步有效探试。将财务审批权力划分给所有的厂主管领导,使所有厂领导在财务管理上,做到了“人人有权施,个个有责担”。谁主管、谁签报,谁签字、谁负责。达到了增强领导干部责任心、强化财务有效监督的目的。为定边采油厂财务管理走上科学化、民主化轨道垫好了底、铺好了轨。

贺安武严格按照采油厂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要求,针对“战士多、谋士少”的局面,率先在厂内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对勘探科、油田开发科等七个科室、九个正副科岗位实行厂内公开竞聘,按照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遵照“不仅要选战士,更要选谋士”的基本要求,通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与面试、民主测评与组织考察、公示、任职等六个环节,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他严格按照油田公司干部管理规定,顺利完成了定边采油厂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人员最多的中层干部人事调整工作,在职工群众中反响较好,达到了程序规范、任人唯贤、好中选优的目的。

服务社会 实现企地共赢

贺安武采油不忘百姓,奉献爱心,造福社会。2009年以来,确定把贫困落后的张崾先乡罗渠村作为长期帮扶重点对象,投入13.6万元为该村特困户修建了4间砖混结构房屋,投资180万元开通了6公里沙砾石路,又出资协调地方电力部门架设了通村电路,改变了该村行路难、通车难,世世代代不通电的现状。厂级领导每人每年出资1000元对口扶贫一个特困家庭,既树立了厂领导班子的良好形象,又为该厂的勘探开发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逢年过节,还组织相关人员带上米面等日常生活物品前去慰问,送去采油厂的节日祝福和良好祝贺。他积极投资搞绿化,硬化油区道路,严格遵守油田现场作业“三清、四无、五不漏”有关标准,,先后投资3600多万元在油区集输站、井场和道路两旁种树近200万株,成活率高达95%以上,绿化面积达1680多顷,地面绿化已经覆盖了油区的每一个角落。

以身作则 保持浩然正气

贺安武作为采油厂的一名主要领导,充分认识到只有认真学习、勤奋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承担起组织赋予的重任。因此,他不仅注重从书本上学习政治、经济、法律、企业运行等方面知识,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争做职工群众满意的公仆。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在管好自己的同时,管好单位和身边人,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

定边采油厂2010年生产原油158万吨,2011年生产原油178万吨,谱写了持续跨越的新篇章。2012年计划生产原油200万吨,为陕西石油工业做出更大贡献。贺安武,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带领全厂干部职工,抓生产,促干劲,以顽强的奉献精神谱写着一曲曲油海之歌…… (沈浩军 刘海英)

办公大楼

原油集输站

标准化井场

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8/20120821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8/21/16182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