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坚定信心 科学应对 确保增长

——全省工业促销保产稳市场系列报道之二

2023年09月16日

法士特集团

力推多项举措保增长

本报讯 面对当前欧债危机加剧、汽车市场低迷的不利因素,法士特集团公司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促销保产保增长”的工作要求,及时通过加快推进实施国际化、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等举措,逆势而上全力保工业增长,促企业转型发展。

当前,国际化已成为法士特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法士特将以此为契机,全面对标国际先进企业,充分发挥生产制造、成本控制、客户开发、市场品牌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和海外市场拓展。同时加快建设高端产品的研发平台,充分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借助研究院国际先进的设计分析软件和实验设备,将优势资源集中运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完善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缩短新品的开发试制周期。

围绕当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加快化轻量化节能新产品研发步伐,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现状,推动企业向全领域传动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转变。目前,企业自主研发推出的多档位全铝合金壳体变速器,迅速占领了节能产品制高点。一系列核心产品源源不断推向市场,企业初步形成了大战略规划、大市场经营、全方位覆盖、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随着企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科技研发型”转型发展和国际化合作发展步伐的加快,法士特将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继续建立以竞聘上岗和岗位交流为主体的人才成长机制,挖掘、培养高新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国内高校、国外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专家定期进行技术方面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实现高端化、专业化、多元化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当前国内外市场形势,法士特认为,保增长、扩投资、促转型已成为国家宏观政策的主基调。为此,公司决定充分利用市场低潮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系列新产品的改进提升力度,巩固和扩大法士特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化挑战为机遇,真抓实干为保工业增长、促企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刘跃峰)

近日,咸阳供电局在电网负荷突破160万千瓦历史最高记录之际,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各界安全、可靠用电,促进经济发展,该局电力职工正在加强巡线,积极巡视、抢修线路隐患及故障。

王建军 丁黎晖 王瑞娟 摄

庆华公司

生产态势趋稳向好发展

本报讯 今年以来,中国兵器工业特能集团西安庆华公司着力实现职代会确定的围绕一个中心,深化两项活动,强化三支队伍建设,提升四种基础能力的工作目标,做到科研生产的“三个转变”和“四个重点”,给企业带来趋稳向好的发展势头。截至8月份,今年生产任务总额同比增长10%,生产态势呈趋稳向好发展。

今年以来,庆华公司以完成年度科研生产任务为中心,以深入开展精益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强化卓越的管理团队,创新的科技团队和优秀的技能团队为依托,以提升生产保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工作重点,在“三个转变”和“四个重点”上狠下功夫,为科研生产持续向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个转变”即在发展理念上从产品配套开发向系统平台技术转变,使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向高水平、深层次、多元化发展;在发展方向上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变,不断提高配套层级和产品附加值;在发展模式上从“任务牵引型”向“任务+能力型”转变。同时,咬住“四个重点”不松劲:一是加强顶层策划与研究,积极拓展新平台新领域,推动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三是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科研管理能力;四是抓好型号项目研制,确保全年科研任务完成,加快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发和转产。合理化建议工作,是公司今年强化企业基础管理的“重头戏”。公司建立“党委领导、行政运作、工会推进、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把合理化建议工作融入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将此项工作作为党政工团创先争优评比的主要内容,建立了合理化建议工作保障体系。1至8月,全公司上下形成“建议没有大小参与就好,企业兴衰荣辱人人有责”的热烈氛围。仅上半年,公司30多个单位的1560人次参与了合理化建议活动、征集合理化建议800余条。其中,300多名合理化建议提出者经公司合理化建议评审组评审获得采纳奖和参与奖。

有了企业外部竞争力的提升和内部凝聚力的加强,庆华公司科研生产工作形式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合同按时履约和任务按节点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阎冬 通讯员 杜小龙

兴化集团

半年销售超全年

本报讯 今年上半年,陕西兴化集团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切实提高装置的运行效率,对新老两套系统采取多项常新举措,让其突破生产。上半年,几项产品都已超过全年生产目标,合并销售收入达到16.66亿元,利润突破1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双双实现硬过半目标。

“老系统是企业生存吃饭的家当”。为了保证老系统的稳产高产,兴化精心组织,合理调度,在节能降耗上功夫,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运行,在比产量的基础上,比质量、比消耗,定指标,各类增收节支、降本增效的各类竞赛活动推广到了每个工种、每个班组、每个岗位。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使老系统焕发活力,产品的日产量、周产量、月产量不断刷新,老系统创出了日产合成氨730吨的新纪录。溴化锂余热技术是目前国内主流的余热回收节能技术,兴化通过此项技改,不仅克服了大型设备在高温季的不利影响,也为公司增产降耗、稳产高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样板,为产品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新系统在试车过程中,针对系统生产的不平衡、不协调,持续性不强等制约,结合企业开展的对标活动,公司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生产、装备系统的负责人前往渭化、陕化等成熟企业参观学习,并结合他们的管理经验、管理形式,展开点对点沟通交流,学习归来,大家进行集中讨论座谈,查找管理短板和薄弱环节,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化工项目各工号、各岗位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加强基础管理、质量管理,严格责任制考核,克服原料煤缺少计划供应点、煤化工生产经验不足等现实,基本达到了设计目标。

上半年,公司以跨进大企业行列为契机,以产品增量带动产品结构优化,以市场开发带动经营方式转变。在国内经济下滑、市场遇冷等诸多环境下,陕西兴化集团上半年销售硝酸铵35万吨,完成了年计划的58%,多孔硝酸创汇达3000多万美元。

本报记者 王惠玲

西电集团

自主研发开创新模式

本报讯 据统计,近六年来西电集团研发投入始终占到主营业收入的5%以上。如此高的研发投入,在国内装备制造企业中非常少见。西电对创新的执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更在新的发展阶段,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开创了自主创新的“西电模式”。

2005年,在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成功经验和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西电集团在央企中率先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为此,集团公司推行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首先,集团公司围绕保护知识产权,出台了十多种制度作为研发管理的基础,其中还专门规定了作为创新主体对管理制度本身做出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促进创新体系不断朝更加合理有效的方向转化。

其次,在摸索中,西电创造了有自主特色的“平台项目”研发模式。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集团通过严格审核,每年确定一批平台项目,把子公司、集团研究院、外部科研机构甚至用户单位拉进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研发。经过多年的运作,“平台项目”模式已经固化为西电集团自主创新的一种长效机制。

最后,西电集团不断完善长年实践积累的“考核-激励”体系,实行“两种方式并举、两级奖励结合、专利成果倾斜、多种激励制度”的考评方式,为科研人员创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和良好的发展预期。 本报记者 岳帅

昆仑集团

加快民品市场开拓步伐

本报讯 2012年是实现西安昆仑集团公司“211战略”第一步目标的决胜之年,仅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163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4204万元,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的56.43%,较上年同期增利1348万元,增幅47.20%。经济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幅达60%。公司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截至6月份,民品、三产板块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494万元。公司加大民品开发力度,上半年所涉及的13个新产品项目均按计划实施,新产品开发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装备公司开发塑料托盘、塑料周转箱项目已开始生产并逐步进入市场,改性塑料研究项目已完成床板原料的改进。汽车电子公司油泵电枢建线项目已经完成生产线试运行,等等。在拓展领域方面,已开始筹备利用油缸及压缩机产品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能力为油田设备配套,开拓新市场领域。

此外,专项投资工作进展顺利,2012年在建项目5项,投资计划22021万元,上半年累计完成了10482万元,计划完成率为47.6%。其中,科研基础设施519专项工程已完成室内砌体、内粉、给排水、空调通风管道安装,正在进行内外装修;1130研保项目完成所有设备的合同签订;DP2000生产能力建设项目7台标准设备的招标及合同签订工作,正在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审查工作。综合技改项目正在进行初步设计工作。小型技术措施计划上半年累计完成379万元。

本报记者 杨琳

西安铁路局

铁路建设助力陕西经济快跑

本报讯 以西安为中心,20条营业线、8500多公里的铁路延展长度、通达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铁路覆盖面,使西安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有效助力陕西经济发展踏上快车道。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随着2010年底包西铁路的开通,和随后开通的太中银铁路,形成了年1.4亿吨的南北煤运大通道和年6000万吨的东西煤运大通道。

同时,西安铁路局积极释放新线效应,在陕北建设煤炭基地和物流基地,推动货运集约化发展。通过开行五定班列、跨局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和管内直达列车实现运输增量。2011年,仅包西铁路陕西段发送货物5700万吨,比上年增运1700万吨,增长42%,今年上半年已突破3000万吨,占全局货运量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西延扩能工程、西安货运北环线工程、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工程、西安北站工程以及宝鸡、杨凌站房等一大批站场改造工程在“十一五”期间相继建成投用。

位居全国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的新筑集装箱中心站,依托新丰镇编组站,直接效力于西安国际港务区,为发展陕西国际、国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构建了基础平台。

今年4月1日,西安北至北京西动车组列车开行,大大缩短了从西安到北京的时间。同日开行的西安北至汉口动车组,更是受到网友的热赞:“朝闻雁塔晨钟,暮赏黄鹤绝景”。而2010年开通的郑西高铁早已成为两省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宠”。

待到今年年底,石武客运专线建成后,郑西客运专线将与石太、武广、京石客运专线衔接,届时,西安与全国各大城市“一日交通圈”的梦想就要实现。 (牛长玲)

中铁二十局

“稳中求快”抓机遇谋发展

本报讯 在上半年,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经营理念不断转变、机制逐步理顺、策略不断完善、质量逐步提升;海外工程一枝独秀;安全质量总体受控,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内控体系建设,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在建项目管理、安全质量、海外市场经营、非工程板块发展、基础建设及企业全面发展等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没有彻底打破;企业管理滑坡;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升等。

集团公司在全面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后,指出当前企业仍然具有潜在的巨大发展机遇。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在保持工程主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同时,必须加大自身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创效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要抢抓机遇以谋求更强更大的发展。

下半年,集团公司将以“理体制、调结构、打基础、上台阶”为主线,继续坚持一个中心(经济效益),进一步强化两轮驱动(经营承揽、项目管理),突出抓好三个重点(结构调整、增收创效、风险管控),守住四条红线(安全、质量、信誉、效益),牢记两个务必(保障内部民生,做强做优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实现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李国栋

在开展“立标树型”活动中,安康车辆段每月对一线职工的工作情况从遵章守纪、落实标准、防止故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表现突出的职工选树为标杆,并进行奖励,激发职工学标贯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企业效益稳定增长。

杨精铨 摄

上篇:没有了
下篇:强化执法力度 根治欠薪顽疾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2/8/20120823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2-08/23/16193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