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省财政部门走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民生财政之路,陕西“民生财政”的特点日益凸显。
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民生资金需求。近年来,陕西每年都确保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到5532亿元,是“十五”的3.5倍,占财政支出的7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在陕西历史上成为空前记录。2011年全省财政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民生支出为2346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1%。预计到2012年底,陕西财政民生投入累计将超过万亿元。
加强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民生。为最大限度提高民生资金使用效益,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专项资金整合:以陕南移民搬迁为例,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计划目标,10年时间据测算,仅安置房建设就需要资金688.7亿元,其中422.6亿元都需要财政负担。如果加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需要的资金量将达到千亿元以上。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整合力度,确保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2011年,已完成陕南移民搬迁3.8万户、15.2万人。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民生项目。为支持扩大就业,引导银行扩大对就业的贷款规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省财政出资1亿元,并从省级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调剂8亿元,共计9亿元,设立了省级创业促就业小额贷款再担保资金,加上市县的担保资金,总量达到24亿元,担保基金放大比例由原来的3倍提高到5倍以上。2011年,由于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全省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比2010年翻了一番,达到37.24亿元,累计贷款83.4亿元,直接扶持就业21万人,带动就业52万人。 (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