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北二棉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区,在径直通往工作区域道路的上方,一块硕大、精美的宣传栏里,赫然书写着“同思想、同理念、同压力、同努力、同奉献、同提升;精细化、扎实化、持续化、稳定化”的企业精神。它的侧面站着一位文静清秀的姑娘,她面带微笑,眼神坚定,纤手飞舞,在银银的“纱海”中一路踏浪。她,就是今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西北二棉集团有限公司细纱车间值车工27岁的侯晓雯。
“在如今就业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我对自己选择干纺织有充分的认识。我喜欢海子的诗:“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侯晓雯如是说。在从中技毕业后,侯晓雯就把自己安排了——干纺织!“别人能干,我也能干,别人能干好的,我也一定能干好”。就这样,2002年,时满17岁的侯晓雯成为西北二棉细纱车间一名挡车工。说着容易,可真正做起来,还是有差距的。在学习接头时,侯晓雯遭遇“拦路虎”——拤的头总不笔直?眼看着一块进厂的小姐妹陆续进入第二步的“上机操作”学习,而她却还在“头”上徘徊。所谓的“拤头笔直”,就是让纱线经过弯绕的食指时,在拤断纱线那一刻,使纱线在食指手背上呈现出“挺直”状态。这样上机操作“挺直”的纱线易被吸棉管吸入,达到纱线迅速被咬合,接出的纱线无疙瘩。
为了克服难关,她把宿舍当成了练习场。下了班,她潜心投入,按自己规定的任务——一天一管纱的任务量,不完成绝不出宿舍;双休日,趁舍友们出去逛街、上网吧、回老家,她抓住时间,不让一分一秒从手中溜过;下早班,当1小时的规定练兵时间结束了,她却总要再追加1个小时。所谓练字当头,熟能生巧。侯晓雯很快攻克了拤头关。在车间组织的新工比武中,她被选拔为后补队员。在正式比赛的那一天,一名正式选手家里有事,轮班教练便及时换人,让侯晓雯这名后补队员上,结果她不负众望,一举夺得车间比武第二名的好成绩。由此不仅增加了侯晓雯的信心,更使侯晓雯一步一个脚印,勤勉奋进,最终成为细纱工序一名行家里手,操作技术上的一名尖兵。
细纱车间共有124台细纱机,侯晓雯全部“看过”。也就是说124台细纱机侯晓雯全部经手过。从棉20支纱到80支纱,她接头的时间基本定格在32秒左右。所以,侯晓雯没有“固定”机台。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单从品种上统计,看纯棉20品种,别人看2台半,自己看3台;纯棉高支60品种,她人看4台,自己就看4台半,总之,多看台已经成为侯晓雯工作的常态。去年,为适应市场需求,该公司大面积调整品种,把纯棉品种调整成化纤品种,值车工纷纷要求上化纤机台。还未来得及调整的纯棉20品种,却由于高温湿热,落纱时间短,断头多,遭遇职工休假不断?这时,侯晓雯主动请缨。提前45分钟上班自不必说,巡回中更是加压加码,变走为小跑,变按部就班为穿插跑动,不断地提高单台瞬时效率。据统计,侯晓雯已经累计多看300多台,多纺纱6000多公斤。从2003年起,侯晓雯更是连续被评为公司先进生产者、公司级操作能手、公司级操作标兵、公司级劳动模范、青年岗位标兵及咸阳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今年侯晓雯光荣当选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