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黄河壶口瀑布名扬天下,去过的人不少,可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其对岸10公里,山西吉县有个克难城,5年前山西省政府投资两亿元进行了修复,对外开放已有两年。克难坡东连南村垣,西临黄河,北通古贤沟,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克难坡是抗日战争时期太原失手后阎锡山避难驻地,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等首脑机关于1940年至1945年曾驻扎在这里。村子原名南坡村,阎锡山以南村音近“难存”,并意欲标榜克服困难,故改名克难城,通称为克难坡。
1938年,日本人侵占临汾后一路追打阎锡山到吉县,阎锡山退守到山西吉县一带。阎锡山毕竟发家于山西,不愿离开山西,令部下经过两年多时间,在黄河东岸的吉县修建了一座窑洞叠立、可容纳两万多人的山巅小城,成为第二战区的军事重镇和山西的政治中心。这里修建了64条暗道,目前发现了6条,最长的达5公里,短者也达到1公里,整个克难城七股八杈,形成独特的防御体系。
从1940年5月到1945年10月,阎锡山在这里居住了五年之久,当时朱德担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阎锡山曾经与朱德在这里举行过多次会议。
克难坡由从西向东并列和从北到南倾斜的五条沟梁组成,各梁均有一块冲积平地,或种有庄稼,或栽有桃树。阎锡山根据自然地形分别将几条沟梁命名为:西新沟、一新沟、二新沟、三新沟、四新沟、五新沟。整个城堡布局是以内外两道城垣构成,一、二新沟居内,是城的核心地区;三、四、五新沟和西新沟为外城。城堡周围设有六道关卡,东端梁顶,叫庙儿岭问事处,东北通往古贤沟叫神道要问事处;临黄河岸畔设马粪滩问事处,南面沟底叫麻库掌问事处;通往内城有东、西门问事处。每个问事处除设警卫部队外,尚有一个值班室,进入城堡须经值班室请示得到认可后方可进入。除这六道关卡可进入克难城外,周围深渊峭壁均在各个制高点的碉堡控制之下,根本无法通行。
克难城内一新沟居中,沟口建有实干堂,即会议室。堂后建有一排石窑,是主持会议办公地,堂前有广场,广场南建有洪炉台,即阎锡山每天早上举行朝会,发号施令之处,间或亦在台前场地召开大会或举办晚会。沟内东西两崖,打有两层窑洞,住有二战区司令部各处室、同志会执行部、参谋处、机要处、军务处、军需处、副官处、粮秣处、服装处、文件稽督处、会计处、省银行、参事室、内勤队、检参室。正北面建有昭义词大厅,亦称忠烈祠,内供抗战忠烈人员牌位,以纪念抗战牺牲将士。如抗战初期忻县陈敬棠殉难之牌位。两旁厅柱刻有两副对联,一联是:“千秋庙貌光华胄,九曲涛声壮国魂”,另一联是:“百战鼓鼙思壮士,三河袍泽仰英灵”。祠后崖上窑洞住有同志会各组及干部招待所、克难小学等;阎公馆在实干室右前方。
洪炉台南崖下有泉水一股,克难坡军队、干部、学生、眷属人数最多时达两万多人,均饮用此水,其旁建有蓄水池及澡堂。还有些单位驻地,延伸到克难坡附近的村庄,如古贤沟驻有随部医院的病房和歌剧队、评枪队;文城驻有驮骡队、修路队;小圪塔驻有八路军办事处,南村驻有附员室、宪兵司令部和候讯室;宋家坡驻有集训队;留村驻有政治交通局等等。阎锡山的机构庞杂,致使克难坡人口逐年递增。
史料显示,当年的克难坡也像延安一样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所有的人都住一样的窑洞,所有的人员穿同样的灰色服装,没有什么官民的区别,规定所有的干部和士兵,凡是工作八小时的,要进行四个小时生产劳动;工作九小时的,必须进行三个小时的生产劳动,形成了二战区全民生产的局面。 (柳影 邢媛媛)